第682章 裴行俭在阴谋与战火中的逆天改命
永徽六年的长安街头,裴行俭攥着被退回的调职文书,望着吏部紧闭的大门,指甲几乎掐进掌心。这个出身名门却因反对立武则天为后被贬为西域小吏的年轻人,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从无人问津的文书小官,逆袭成为令突厥闻风丧胆的"儒将之神",更不会料到,自己的一生竟要在权力的暗潮与边疆的烽火中,走出一条传奇的荆棘之路。 故事得从裴行俭的少年时代说起。作为河东裴氏的子弟,他本应顺风顺水地步入仕途。然而命运却和他开了个玩笑,因为在朝堂上直言反对武则天封后,一夜之间从京官被贬为西州都督府长史。当他骑着瘦马,带着简单的行囊踏上西行之路时,昔日的同窗好友都摇头叹息:"这裴行俭,怕是要在西域埋没一生了。"
初到西域,裴行俭面对的是一片混乱的局面。当地部落纷争不断,大唐的政令根本无法推行。他没有像其他官员那样抱怨,而是脱下官袍,换上胡服,深入各个部落。白天,他和牧民们一起放羊牧马,学习他们的语言和习俗;晚上,他挑灯夜读,研究西域的地理和军事。有人笑他:"一个文官,学这些有什么用?"他却只是笑笑,继续埋头苦学。
转机出现在显庆二年。当时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贺鲁叛乱,朝廷派大军征讨却屡屡受挫。裴行俭得知后,连夜写下一份详细的平叛方略,通过特殊渠道送到了唐高宗手中。他在方略中提出:"西域之地,地势复杂,强攻不如智取。"唐高宗看后大为震惊,立即召见裴行俭,当面询问。
裴行俭不慌不忙,在朝堂上铺开西域地图,侃侃而谈:"陛下,臣以为可利用突厥各部落之间的矛盾,分化瓦解。同时,选精兵良将,出其不意发动奇袭。"他的分析头头是道,让满朝文武都刮目相看。唐高宗当场拍板:"就依卿所言,命你为安抚大食使,全权负责平叛事宜!"
裴行俭接到命令后,没有急于出兵。他先是以护送波斯王子归国为名,带着少量军队缓缓西进。一路上,他巧妙地与各个部落周旋,暗中联络反对阿史那贺鲁的势力。当大军行至碎叶城时,他突然发动奇袭,打得西突厥措手不及。这一战,他不仅生擒了阿史那贺鲁,还顺带平定了周边几个叛乱的部落,威震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