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永恒的不死鸟1 作品
第676章 王方翼在权谋与战火中的血色挣扎
永淳元年的庭州城墙上,王方翼望着城外呼啸的风雪,铁甲下的旧伤又开始隐隐作痛。这个曾被家族视为耻辱、在朝堂上屡遭排挤的皇亲国戚,此刻却成了大唐西域最坚固的屏障。谁能想到,这个顶着"废后兄长"罪名的落魄贵族,会用血肉之躯筑起碎叶城,又在功成名就时被一纸诏书打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故事得从贞观年间的长安城说起。王方翼出身显赫,是太宗昭仪王氏的兄长,却因母亲早逝、父亲续弦,在王府中受尽继母虐待。十岁那年,他被赶出家门,只能在城郊破庙里栖身。寒冬腊月,他裹着单薄的粗布衫,靠给人抄写文书换口粮,冻僵的手指在羊皮纸上留下斑斑血痕。族中长辈路过时冷笑:"王家出了这等落魄子,真是家门不幸!"
转机来得意外又残酷。妹妹王氏被选入宫中成为李治的昭仪,王方翼的命运看似迎来曙光。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武则天得势,王皇后被废,王氏一族惨遭牵连。王方翼被贬为安定县令,临行前,他跪在祖庙前重重磕了三个响头:"王家的耻辱,我定要亲手洗刷!"
在安定县,王方翼展现出惊人的治世之才。当地连年干旱,他带着百姓开凿水渠,硬生生在荒漠中开垦出万亩良田;土匪横行,他组建民团,深夜突袭匪巢,亲手砍下匪首的头颅。百姓们送他"青天父母"的牌匾,他却将其挂在县衙门口:"这是百姓的期望,不是我的功劳。"
真正让王方翼崭露头角的,是西域的战火。调露元年,西突厥叛乱,庭州告急。朝廷无人敢战,他却主动请缨:"臣愿以死报国!"抵达西域后,他发现当地驻军缺衣少粮,城墙破败不堪。他脱下官袍,带着士兵修补城墙,甚至变卖家中田产购置兵器。有人笑他傻:"你这是拿命在填窟窿!"他却反问:"不填窟窿,难道等着突厥人来取我们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