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永恒的不死鸟1 作品

第375章 汉宫残阳:汉献帝刘协的傀儡春秋(第2页)

第四章 禅让台前故国情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承魏王爵位。他比父亲更直接,很快就派人来逼刘协禅位。

“陛下,”华歆捧着禅让诏书,“天命已改,陛下当顺天应人。”

刘协看着诏书,上面写着“汉道陵迟,天命不佑”,想起自己三十多年的皇帝生涯,从洛阳到长安,从安邑到许都,没有一天真正掌权。“好,我禅让。”

禅让大典在繁阳亭举行。刘协站在高台上,将玉玺递给曹丕,看着台下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心里没有恨,只有一片茫然。他想起九岁登基时,董卓那把架在脖子上的画戟;想起李傕士兵抢粮食时,太官署空空如也的米缸;想起伏皇后被拖走时,那绝望的哭喊……

“陛下,”不,现在该叫“山阳公”了,曹丕走过来,假惺惺地说,“念你禅让有功,赐你万户食邑,可在山阳奉汉正朔,建汉宗庙。”

刘协点点头,没有说话。他知道,这是曹丕给他的最后一点“体面”。

离开许都那天,只有几个老臣来送行。杨彪拄着拐杖,老泪纵横:“陛下……”

刘协扶起他:“杨公,别叫陛下了,叫我刘协吧。” 他看着东方,洛阳的方向,“我要去山阳了,做个普通的老百姓。”

第五章 山阳行医济苍生

在山阳的日子,是刘协一生中最平静的时光。他脱下龙袍,穿上布衣,和皇后曹节(曹操之女,却心向汉室)一起上山采药,为百姓治病。

“刘公,我这咳嗽老不好。”一位老农捂着胸口。

刘协仔细诊脉,开了个方子:“这是风寒入肺,用紫苏叶、杏仁煎水喝,三天就好。”

曹节在一旁包药,轻声说:“大爷,这药钱就不用给了。”

老农感动得跪下:“刘公真是活菩萨啊!比那些贪官强多了!”

刘协扶起他,心里五味杂陈。他做了三十多年皇帝,从未像现在这样被人真心感激。他想起在许都时,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如今曹丕篡汉,却留给他一片小小的封地,让他“奉汉正朔”。这究竟是怜悯,还是讽刺?

他开始潜心研究医术,走遍山阳的山山水水,治好了很多疑难杂症。百姓们不再叫他“山阳公”,而是亲切地称他“刘神医”。他还在山阳城办学堂,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告诉他们:“读书不是为了做官,是为了明白道理,做个好人。”

有一次,他路过一片农田,看见几个孩子在玩“禅让”的游戏,一个孩子扮演皇帝,把“玉玺”(一块石头)交给另一个孩子。刘协看着,突然笑了,笑得很释然。

“陛下,您笑什么?”曹节问。

“我笑自己,”刘协看着远方的青山,“做了一辈子傀儡,现在才明白,真正的‘天子’,是能为百姓办实事的人。我现在这样,挺好。”

第六章 残阳如血照汉陵

青龙二年,刘协在山阳城病逝,享年五十四岁。魏明帝曹叡亲自主持葬礼,以汉天子礼仪将他安葬在禅陵。

送葬的队伍缓缓前行,路过洛阳城时,刘协的灵柩停了下来。曹叡站在城楼上,看着灵柩,想起祖父曹操说过:“若不是我,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是啊,刘协虽然是傀儡,但在乱世中,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象征。如果没有他这块“天子”的招牌,天下只会更乱。

灵柩最终葬入禅陵,陪葬品只有一些书籍和医疗器械。墓碑上刻着“汉献帝刘协之墓”,没有歌功颂德,只有一个王朝终结的注脚。

后世的人们提起刘协,总会说他是“亡国之君”,是“傀儡皇帝”。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山阳城做的那些事——行医救人,办学堂,劝农桑。他用自己的方式,在王朝的废墟上,种下了一点希望的种子。

当残阳照在禅陵的石碑上时,仿佛在诉说着这位末代皇帝的一生:他是龙椅上的囚徒,是乱世中的浮萍,但最终,他在山阳城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成为了百姓心中的“刘神医”。

大汉王朝的最后一缕阳光,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刘协的故事,却像禅陵旁的古柏一样,历经千年风雨,依旧在诉说着那个乱世中,一位傀儡皇帝的无奈、挣扎与最终的释然。他的一生,是大汉王朝的缩影,从辉煌走向衰落,最终化为尘埃,只留下一段令人唏嘘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