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自焚(第2页)
但此事不能声张。
天子便吩咐暗卫前去调查。
果然,暗卫带回来的东西,也佐证了此事。
忠顺王一家子只怕都被人下了药,而这个下药的人,没有惹起众人的怀疑,只怕是借着中秋佳节,将药下在了吃食
之中。
从上到下,二十来口人,全部睡熟了,屋子烧起来,也没有醒。或许,最后有人醒过来,但火势太大,己经无法逃出来。这才有了皇陵守卫赶到,听见火海中的惨叫声。
暗卫在大火烧尽后的残垣断壁里,在一只落满了灰被熏黑的插花梅瓶里,发现了一些小东西。那些小东西中,还有几封吴家送去的信。
毫无疑问,那是吴漪珍藏起来的东西。她或许在夜深人静之时,常常拿出这些信,回忆着家中的点点滴滴。靠着这些书信,才能忍受忠顺王一家对她的磋磨。
还有一封,是吴漪的遗书。她在信里写,希望天子看在她解决了忠顺王一家的份上,不要再追究她父亲曾支持二皇子的错,予吴家一条生路,将来若她的弟弟能科举入仕,希望天子能网开一面。
天子确实不满忠顺王久也,打发去守皇陵,还不肯安份。只不过,忠顺王想收买的人,转头就将消息献到了天子这里,他看着忠顺王一家子上窜下跳,不过是当看猴戏。
不过,吴漪此举,确实也投了天子所好,对于忠顺王昔年处处下黑手、使绊子,天子不能明着动手,除之而后快,否则,史书会写他刻薄、凉薄,连亲兄弟都不能宽待。
天子将信拿给皇后看。
皇后不愧是和天子少年扶持走到至尊之位的人,立刻明白了天子的意思,当即感叹:“吴漪到底是个内宅之人,眼光短浅,心胸狭小,她不过是以小人之心,妒君子之腹。却不知,陛下正是厚待忠顺王一家,盼他们改过,才让他们去守皇陵,学会安分守己。”
天子点头:“是啊。可惜,朕的苦心,无人明白。”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失落,仿佛在为忠顺王一家的不理解而感到悲哀。
帝后不愧为天底下最能说面子话的人,明明心中为忠顺王一家的死而开心,面子上却做出十分的惋惜来。
皇后安慰道:“陛下之心,日月可昭。不过,人死债消,吴漪到底是忠顺王家的儿媳妇,还是与夫家葬于一处,他们小夫妻,到了地下,也有个照应。”
天子:“忠顺王一家是因为过节疏忽了烛火,终归还是死在皇陵,陛下念及昔日手足之情,准许他们葬于皇陵。到时让钦天监去实地看了,择一块合适的陵寝之地,安葬他们一家子吧。”
他到底还是太高兴了,一朝解决了厌恶至极的敌人,声音还是带出了几分情绪。
皇后夸道:“陛下仁慈之心,天下人皆知。只是不知道,那个主意,究竟是吴家谁出的?”
天子叹息一声:“谁知道呢,如今为了忠顺王的名声,这件事,朕还不能让人去明查,只能就此作罢。自以为是,终归害了他们的血亲,也害得朕失去了二弟。”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狠厉,仿佛在为这件事的始作俑者而愤怒。
皇后附和:“吴太太狠得下心,为了儿子,牺牲女儿。可惜,她始终没明白,这些年来,陛下既未追究忠顺王曾犯下的错,自然也不会再去追究吴远打了败仗之事。她家的儿子,若是能考取功名,自然能出仕做官。”
天子附和:“是啊。若是将来吴家的小子能读书出息,便是看在昔年荣国公帮衬朕的份上,朕也会允他们出来做官的。”
帝后二人言谈间,己认定吴漪下药纵火一案,多半出自贾敏的主意。
他们却猜错了,这个主意,出自尚未及冠的吴杭。
那些吴漪珍藏起来的小东西,因为不值钱,忠顺王一家子也不在意,吴漪才能留下来。
吴杭正是借着这些小东西,将迷药藏在其中,送给了吴漪。他深知吴漪在忠顺王府中的处境艰难,也明白吴漪对家人的牵挂。他巧妙地利用了吴漪的这份情感,将迷药送到了她的手中。
吴杭回到自己的书房间,坐在桌前,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复杂的情绪。他想起自己策划这一切的过程,心中既有对成功的喜悦,又有对姐姐的愧疚。他知道,自己的做法或许有些残忍,但为了吴家的未来,为了能彻底消除天子对于吴家的不满,他不得不这么做。
他打开书柜上的暗阁,将其中藏着的药粉取出来,放进洗笔的大肚坛中,看着药粉慢慢融解在水中,最终了无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