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反将一军(第2页)
“之后的三年,便照一千两的三分之二支付,到时若是能出三个秀才,便恢复一千两的份例,若是不能,只怕就得和族长商议,看这族里的家塾,是否有继续办下去的必要了。”
同桌的人听了这话,纷纷议论开来。
族长的脸色变了又变,忍下怒火,说:“贤侄,这事情,是不是太草率了。读书一事,本就不是那么容易的……”
林如海打断他:“我知道。但有心和无心,差别却是巨大的。就我自己读书的经验,考取秀才,是只要努力用功,不说族学里一半的子弟能行,至少三分之一总是可以做到的。秀才的考试,只要文章背的熟,夫子讲的释义理解透了,答卷时字迹写的工整,基本就能过了。”
“举人则不同,乡试的难度大,秀才中,能有十之一二,也是常理。”
“我这番安排,也不是为了我自己。族中再不出些能为的子弟,以后怕是就真的要没落下去了。我这一房,人丁不旺,能力也有限,过去几十年能一首支持帮扶族里,全凭先祖打下的家业。可家业不拓展,只守成,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族长,您是一族之长,也是长辈,您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族长一时无言,嘴巴张了又
闭,闭了又张,最后也只能说:“道理是这个道理,只是也需要时间。”
林如海笑道:“是啊。所以,我也没问族里上次参加县试的有多少子弟,哪怕他们之前己经下场试过了,今年下场通过县试,只要得了秀才身份,都算。”
“刚才我说,凡是有了秀才身份,以后每人额外再奖励一百两,这笔银钱,以五年为限,五年内考举人功名,到时便是五百两的奖励,不管他们是准备谋差事,还是打算潜心读书,确保他们的生活无忧。若是五年后,仍旧不中举,又年过二十者,那么,我家也不再继续资助,五年仍旧不中,想来他也不适合再苦读,可以先出来谋个差事,一边做事,一边读书,实践与学习相结合,兴许效果更好些。”
“族长也可以和各位叔伯商量商量,族里办学,本是为了让子弟有书读,不埋没人才,可完全没有读书天赋的,总在家塾里混时间,混那点月例,其实是误人误己。以前,我们不过问家塾的具体事情,是觉得族长与各位长辈,都是盼着子弟出息的,现在想来,兴许是方法不对,虽说只有读书才能入仕,可这天底下,要过好日子,也不只读书一条路,经营有道,一样可以改善家里乃至族里的经济状况,主要还是得花时间去钻研。就像族里石穿叔的手艺,不也是一点一点钻研出来的,如今十里八村,谁家要打家具,不想请石穿叔呢。”
“做木工是一条路,做石匠,也是一条路,甚至连盖房修屋、走街串巷做些小生意,也是一条出路。族里兴许有擅长别的路的子弟,却被读书给耽误了,难道不可惜?明知一条路走不通,却不肯改道,那不叫坚持,那叫蠢,族长,您说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