沫凡晨 作品

第1054章 万仞谷·岩藤相峙(第2页)

“这是‘执’的结。”吴仙走上擎天柱,共在环的光漫过岩面,死结般的纹路忽然顺着岩缝舒展开,在东侧分划出“采矿区”,在西侧圈出“育藤带”,中间留出条“共行渠”——原来岩下藏着条贯通东西的水脉,矿靠水润,藤靠矿生,本是同根。

他对石族族长说:“十年前你们的矿洞坍塌,是谁用藤蔓织成护网接住了落石?”又对藤族首领道:“八年前你们的藤林遭虫灾,是谁用岩火焚尽了虫巢?”

擎天柱忽然震颤,山脉纹与藤蔓脉在岩心汇成个“土”字。有个石族少年摸出块刻着藤纹的石佩,藤族少女掏出片嵌着石粒的藤叶,佩与叶合在一起,竟发出清越的共鸣——那是百年前两族合制的“通心符”,早被当作废品埋在土里。

擎天柱下的“怒”消了。

日头正中时,万仞谷的“融岩坪”腾起热气。

坪是两族共造的,东侧摆着石族的融岩炉,西侧架着藤族的酿浆缸。石族的锻石师教藤族少年“淬岩术”,说能让藤盾更抗风;藤族的育药师教石族少女“酿浆法”,说能让岩田更肥沃。有个瞎眼的石族琴师,正用一曲《青山吟》换藤族的“明目露”——露能让他辨清琴弦,曲能让藤族的幼崽安神,各得其所。

但吴仙注意到崖后的“弃石滩”。

滩上堆着些“残物”:有石族凿下来的废岩块,藤族嫌它带着火气;有藤族剪下来的老藤条,石族怕它沾着湿意。可吴仙“觉”到这些残物里藏着“合”的机缘:岩块的火性能让藤条添份“刚”,藤条的柔性能让岩块增份“韧”。

他让共在环在滩上转了圈,环光过处,残物们自己凑到一起:废岩块拼上老藤条,岩火顺着藤纹烧进去,竟凝成面“镇风盾”;断了的藤根嵌进岩块的裂缝,藤浆裹着石粒,长出块“引路灯”——原来“无用”,只是没找对“相济”的法。

滩边的拾荒老丈拿起镇风盾,盾面迎风不晃,照光还能映出矿脉的影子,惊得直拍大腿。

弃石滩的“废”活了。

暮色渐沉,万仞谷的“望岳楼”亮了灯。

楼是两族共造的,一楼的窗对着东崖,摆着石族的测矿仪;二楼的窗朝着西渊,挂着藤族的育藤镜。楼柱上刻着行字:“岩依藤而固,藤凭岩而升”。此刻楼里正有场“议”:石族说“该凿条共行的‘通崖道’,方便互市”;藤族说“该引道共流的‘润岩泉’,让藤浆滋岩田”——争得面红耳赤,手里递着的石饼与藤蜜却没停过。

“这才是‘生’的真意。”疑丝的声音里带着风声,“有争,有让,有忆,有行,不是强合的虚,是知异仍愿相扶的实。”

吴仙望着楼里的灯,忽然明白:共在从不是“消弭差异”,是“各守其性,互济其短”。就像这万仞谷,岩有岩的坚,藤有藤的柔,却在崖壁上结出了共生的花。

分崖线的风忽然柔了,风声里混着欢歌——石族的少年正帮藤族的幼崽修补藤屋,藤族的少女正给石族的石匠指点矿脉的走向。吴仙转头,见两族的族长正结伴走向断渊,手里拿着凿子与藤浆——他们要去重建通谷道,道上既铺石族的温玉岩,也架藤族的醒神藤。

共在环在吴仙掌心转得轻快,光里映出更远的影:北境的“绝冰原”上,冰族与火族正隔着冰焰结界对峙,冰族的冰墙冻住了火族的火种,火族的火焰烧化了冰族的冰源——或许,下一站该去那里看看,让“共在”的暖,也渗进那些被“冷”隔了太久的地方。

共在环的光,又亮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