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人丑读书多,忆昔兵仙旧策(第2页)
“可城中还有十几万百姓,百姓也是要吃粮的。如果百姓无粮,城内必乱。”
“无妨。”
许攸笑道:“只要放开城门,允许百姓出城,百姓们知道临淄将成为两军交战之地,自会出城逃往乡下躲避战乱。”
“好吧。”
袁尚无奈地点了点头。
此时的袁尚,很不情愿留在临淄。但是,现在他已经不再是一路诸侯,只能听从曹操的安排。
……
王通的四路大军,推进得很快。
赵云和张合的四万人马,很快便横扫乐安郡,再向南兵逼临淄城外。
此时,在收拢了周边各县兵力,以及从乐安溃退下来的袁军之后,袁尚在临淄城内的兵力已经增加到了五万五千余人。
城内的百姓,被袁尚抽了五千青壮用于协助守城,其余的百姓,则全都逃出城去。如此一来,这临淄城便变成了一座只有军队的要塞坚城。
……
“庞军师可有破城之策。”
面对高大坚固的临淄城,赵云不愿发动强攻,问求计于军师庞统。
庞统笑了笑,对赵云道:“将军别急,且待庞某先给你讲一段往事。”
随后,便站起身来,侃侃而谈道:“楚汉之争时,韩信在维水之战中获得大胜,继续兵进临淄。
因见临淄城垣高大坚固,恐一时难以攻下,便仔细查看地形。期间,韩信见临淄地方南高北低,城南二十余里的牛山脚下有一条河,名曰淄河。
淄河自南折而北流,经临淄城东,水大而湍急。韩信看罢,心中大喜,顿生一计。遂让兵士们连夜挖掘河道,意欲引淄河水向北,以淹临淄城。
当时,城南十余里去有一村,名叫永流庄村,因此村正是处于韩信引水冲灌的途经之处,村里人们得知汉军要挖河道淹临淄城,尽皆大恐。
村里有一儒生,名叫晏曾,此人甚是聪明。见此情景,便召集村民,对村民道:“吾村南边有两座山,只需将山谷再筑高些,再顺着南也山脚往东再挖一道沟渠,决堤后的河水便会绕道流回淄河。永庄村民闻言,连夜筑谷,并开挖沟渠。
翌日,韩信令人掘堤后,率军直到临淄城下,不曾想,临淄城依然如故,别说滔滔大水,就连个水珠儿都没见……”
“军师是想引淄水灌城?”
“正是!”
“不可,主公素来以德服人,恐伤及百姓。”
“无妨。”
庞统笑道:“庞某早已让黑冰阁的人去看过了。历经战乱,永流庄已无一村民定居。而且,临淄城中的百姓,也都被袁尚赶出了城外。
此天欲亡袁尚也,将军切莫迟疑!”
……
赵云从其言,引淄河之水灌城。
袁军淹死者达两万余人,另有三万余人被俘投降。
蒋奇战死,许攸被俘。
袁尚死于乱军之中。至此,袁氏三子,仅有断了一条腿的袁熙被王通安置在并州。
在袁尚败亡之后,各地袁军旧部士气再次大泄,要么投降,要么逃向济南郡或泰山郡投靠于禁。
十几天之后,于禁见大势已去,也放弃济南郡,退回泰山郡,凭借泰山山脉的关隘,与王通的军队对峙。
自此,北方四州。
幽、并、冀、青,尽归王通所有,王通虎视中原之势已成。
如图所示:
……
(附录图片:王通当前势力范围。)
(备注:别只看地方大小。要看耕地面积和人口。“八山一水一分田”,地方再大也没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