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断舍离,亮出传国玉玺
农历五月,骄阳似火。
王通又回到了晋阳城。百姓们照样出城迎接,然而迎接的人群中却没有欢笑。
只有哭声!
因为百姓们已经知道,王通的骠骑将军将要搬去邺城,而且,还知道王通这次回晋阳,就是专程为了搬迁而来。
往年凯旋之时,有载歌载舞,有欢声笑语,有一浪高过一浪的“将军威武”之声。
然而这一次,却只剩下生离死别般的哀伤,以及弥漫天际的数万人的嚎啕大哭。无数的人一边哭泣,一边高喊:“不要离开我们,不要走……”
烈日当空,热浪蒸腾。
却掩不住那震天的悲声。
白发老妪们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跪在道旁,皱纹里蓄满了泪水;壮年男子们红着眼眶,拳头攥得发白;妇人们抱着孩童,孩子的衣襟早被母亲的泪水打湿。
“将军莫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突然扑到马前,额头重重磕在滚烫的黄土上:
“太原七年无战火,老朽的三个孙儿都是吃着将军给的粮活下来的……”话未说完,已是泣不成声。
王通勒住缰绳,目光扫过路旁的田地。那里粟穗初成,在阳光下泛着青黄相间的光泽。正是七年前他收容数十万黄巾难民时,亲自带人开垦的第一批荒地。更远处,学堂的青瓦屋顶隐约可见,那是王通亲自带人修建的第一所乡学。
“当年上郡遍地胡寇,张某亦胡人奴隶,是将军你从胡人手中救下了我。”一个独臂的中年男子单膝跪地,声音嘶哑地叫道:“某这条命是将军给的,某的田地、某的孩儿能识字,都是将军所赐……”
忽然,人群中有个书生模样的青年高声吟唱起来:“王将军之德,比太行巍巍;王将军之恩,似汾水长流……”
这竟是学堂里的稚童们常念的《德政歌》,此刻由成年男子唱出,更添几分苍凉。
王通握缰的手微微颤抖。他看见几个孩童捧着陶碗挤到队伍中的军卒前,碗里盛着清冽的井水——王通知道,那碗中盛着的是希望,也是离殇。
暖风吹过田野的麦苗,也吹动了王通肩头猩红的披风。
数千将士默立王通身后,许多人也悄悄抹起了眼泪。在这乱世之中,太原郡俨然成了世外桃源,而今,缔造这桃源的人就要离开,如何不叫人肝肠寸断?
“父老们请起……”
王通终于开口,声音沉厚却带着沙哑:“我这不是还没走嘛……”
话甫出口,便被更大的哭声淹没了。
又过了许久。
待到很多人都哭累了,王通才高声叫道:
“父老乡亲们,我知道你们舍不得我走,其实我也舍不得离开你们,舍不得离开晋阳,我一直将你们放在我心中最重要的地方!
然而,大汉天下有数千万百姓,他们还在受苦,还过着妻离子散、朝不保夕的生活!
中原大地,战乱频发,寇匪横行,饿殍遍野,到处都是白骨累累!
本将这心中,不仅装着你们,还装着大汉天下的数千万犹在水深火热中痛苦挣扎的百姓!
你们可知道,每当想到那么多同胞百姓还在受苦,每当想到他们随时都可能面临着饿死、病死、被杀死、被欺凌死!本将的这心中,就如同被刀扎似的……
本将要去解救他们,就如同当初解救你们一样。本将想让他们摆脱苦难,过上跟你们一样安定幸福的生活。因此,本将的骠骑将军府,必须得迁移到离他们较近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