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撤离京师(第2页)
“反了!驱逐流寇!光复大明!”口号在各地骤然响起。
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原明朝降官降将纷纷反水,拘捕甚至虐杀大顺政权委派的地方官员。
士绅豪强组织团练乡勇,袭击孤立的大顺军小股部队和粮秣辎重。
各地县城、州府,城头变幻大王旗。大顺的旗帜被粗暴扯下,换上早已准备好的“大明”旗号(或直接打出地方团练旗号),明朝的旧官僚体系如同冬眠的毒蛇,迅速复苏,重新盘踞在地方权力的中枢!一场以士绅地主阶级为主导的、针对大顺政权的全面叛乱与复辟狂潮,席卷了北方大地!
当李自成带着残兵败将,满心疲惫地退入山西,试图依托表里山河重整旗鼓时,等待他的不是休养生息,而是更冰冷的背叛与恶意!
平定州(今山西阳泉平定县):城楼紧闭!守城的并非大顺士兵,而是当地士绅组织的团练!他们站在垛口后,对着城下风尘仆仆、人困马乏的大顺军高喊:“流寇休想入城!速速退去,免遭屠戮!”
榆次县(今山西晋中榆次区):同样城门紧闭!更恶毒的是,探子回报,城内地主武装竟派人将城外几处主要水源——水井、溪流入口,用巨石、沙袋、秽物尽数填塞堵死!摆明了要断绝大顺军饮水造饭的生路!
谷县(今山西晋中太谷区):如出一辙!紧闭城门,拒纳王师!
“好!好一群忘恩负义、狼心狗肺的东西!”李自成闻报,连日败退的郁结和一路所见背叛的怒火瞬间被点燃!他双目赤红,猛地抽出腰刀,厉声咆哮:“攻城!给朕攻!破城之后,凡参与叛乱者,为首者凌迟!余者尽斩!家产抄没!以儆效尤!”
大顺军最后的精锐爆发出困兽般的凶性。架起随军的火炮(虽已不多),扛着简陋的云梯,向着这些背叛的城池发起了疯狂的进攻!战斗异常惨烈,守城的士绅团练也知无退路,拼死抵抗。但毕竟乌合之众难敌百战之兵。平定、榆次、太谷相继被攻破!城破之日,便是复仇之时。参与叛乱、闭门塞水的士绅头目及其骨干亲信,被大顺军士兵从深宅大院、地窖暗道中搜捕出来,押赴刑场。昔日养尊处优的缙绅老爷们,此刻面如土色,屎尿齐流。凌迟的惨叫声响彻城头,血淋淋的人头被悬挂在城门示众!大顺军用最残酷的铁血手段,暂时镇压了山西腹心之地的叛乱火焰。
然而,李自成深知,人心已失,根基动摇。山西、河南这些新占之地,遍布着仇恨的火种。五月下旬,在部署防御的同时,他下达了一道冷酷而务实的命令:将山西、河南等地有影响力的明朝官绅及其家眷,强制迁往陕西各地安置!如同拔除毒草,将这些地方上的“地头蛇”连根拔起,远离其经营多年的故土田产、宗族势力,使其在陌生的关中失去兴风作浪的土壤和能量。无数官绅家族在刀枪威逼下,哭嚎着踏上西迁的漫漫长路,成了大顺政权稳固后方的牺牲品。
六月初,李自成终于回到了他最初的根基之地——西安。
长安古城,似乎给了他一丝喘息之机。他很快开始了反攻的准备工作。大将田见秀、高一功、赵光远被委以重任,统率着前期留守、相对完整的三十万大军(号称)作为反攻先锋,在西安、绥德、汉中一带厉兵秣马,囤积粮草,养精蓄锐。李自成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这支生力军身上,希冀能一雪前耻,夺回失地。
九月,关中秋意萧瑟。高一功部率先由陕北东渡黄河,攻入山西。初时势如破竹,连克数县,似乎预示着反攻的曙光。然而,这曙光转瞬即逝。清军主力虽回京休整,但在山西、河南已建立起有效的统治网络,并派驻了机动兵力。地方上的明朝降官和士绅武装,在清廷支持下也迅速组织起抵抗。高一功部很快遭遇清军精锐与地方团练的顽强阻击,攻势顿挫,陷入苦战。更糟糕的是,后勤补给线在充满敌意的土地上寸步难行。预期的后续大军主力,因粮饷、内部协调、以及对清军实力的忌惮等诸多原因,迟迟未能按计划大举东出潼关!
大规模的反攻,终究只停留在李自成的蓝图和高一功部孤军深入的挣扎上,如同秋日最后一声蝉鸣,微弱而短暂,旋即被凛冽的北风彻底吞没。西安城头,李自成望着东方那片烽烟弥漫、渐行渐远的战场,眼神中最后一点火焰,也随着秋日的萧瑟,一点点黯淡下去。大顺政权,这轮曾经照亮中原大地的血色残阳,正无可挽回地向着覆灭的深渊,加速坠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