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小儿 作品

第372章 即将落下帷幕(中)(第2页)

约旦河西岸地区,原本部署在这里的idf精锐部队,本应是用于镇压巴勒斯坦抵抗力量、维持占领区秩序的。然而,在战争爆发后,他们却意外地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无处不在、神出鬼没的游击队,利用复杂的地形和民众的支持,不断对idf的补给线进行袭扰,切断他们的信息来源,使得idf士兵们如同化作惊弓之鸟般,草木皆兵,神经紧绷,只敢龟缩在地势复杂、相对较为安全的固定堡垒和检查站中,偃旗息鼓,不敢轻易外出,其战斗力被极大牵制。

战争进行到这一步,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以色列作为一个资源相对有限的国家,在经历了四个月的高强度消耗后,已经耗光了国家战略储备里几乎所有不可再造的、依赖西方援助的精确制导武器装备和关键零部件,其工业生产能力也难以弥补消耗的速度。

阿拉伯联军方面同样如此,在经过了战争初期短暂的、如同狂风暴雨般的无限制轰炸后,他们也基本用光了库存和通过紧急外汇购买的导弹储备,高昂的成本使得继续大规模导弹打击变得不可持续。空袭的频率由此变得越来越低,且大多是由成本相对低廉、但载荷和威力有限的无人机发起的定点轰炸或侦察任务。

对于埃及陆军而言,尽管在地面战场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由于补给线沿着西奈半岛至加沙方向拉得过长,且沿途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陆路运输效率低下,军队因此不得不放慢进攻的脚步,以等待后续物资的跟进。

同时,为了肃清占领区内可能隐藏的残兵溃将、维持基本的社会秩序并防止游击活动,相当一部分部队被抽调去执行当地的治安和清剿工作,用于发起正面进攻的兵力自然实力不如之前,攻坚能力有所下降。

更严峻的问题在于后勤保障。沿着西奈半岛至加沙地带,这一路上,特别是加沙沿海区域,几乎没有一座可堪一用的、能够停泊大型货轮、进行大规模物资卸载的深水码头。

虽然埃及军队尝试在加沙沿海搭建了几座浮动码头,作为临时的补给点以应对近在眼前的补给困难问题,但其所能提供的吞吐量,与正规的大型货运码头相比,差距实在是过于巨大,几乎是相差了好几个数量级的差距,对于维持数十万规模大军的持续供给而言,简直是杯水车薪,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眼下,埃及陆军指挥部能想到的最好、也是最迫切的办法,就是集中力量,拿下阿什凯德这座以色列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阿什凯德拥有功能完善、能够停泊大型货轮的货运码头,一旦将其控制,便能极大地改善物资补给困境,如同打通一条生命线,为接下来的进一步军事行动,特别是向以色列腹地的推进,做好充分的准备。

然而,问题在于,前几次针对以色列大型城市的攻势,到最后都无可避免地走向了idf守军引爆核武的结局,留下的只有一片片毫无意义的焦土和死亡的辐射。

这对于急需要抢夺阿什凯德港口——一个功能完好的港口,以解决补给问题的埃及军队来说,是完全不能接受的。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立即投入使用的港口,而非一个被核爆摧毁的废墟。如何拿下阿什凯德,同时阻止idf引爆核弹,成为了摆在埃及陆军面前,一个生死攸关的战略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