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不了a 作品

大明锦衣卫1022(第2页)

“需要四维的眼睛才能解读。”赵莽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父亲留下的算法程序。这是一种基于超立方体拓扑结构的解码软件,将三维投影数据输入后,程序会自动补全第四维度的信息。

当最后一个光点消失时,电脑屏幕上跳出了一串乱码。赵莽没有慌,他知道问题出在“时间参数”——四维投影的变化与地球公转轨道相关,必须输入准确的观测日期。他输入父亲失踪的日期,再按回车,乱码瞬间重组,变成了一段清晰的英文:

“硅晶体缺陷位的量子纠缠态,是宇宙中最古老的密码。我们来自猎户座旋臂,当你们能读懂月光的偏振角,说明已掌握量子通信的雏形。警告:不要试图定位发送源,黑暗森林法则适用于所有文明。”

赵莽瘫坐在地,冷汗浸湿了后背。父亲不是失踪,是被这组信息带走了。或者说,他选择留在了能理解这密码的地方。

最后的抉择

赵莽在神庙里待了三天,思考是否要将发现公之于众。光谱仪显示,水晶头骨的硅晶体缺陷位正在缓慢衰变,最多还能稳定存在50年——这或许是史前文明留给人类的最后期限。

第四天清晨,他做出了决定。他用地质锤小心翼翼地将水晶头骨从石门上取下,放入特制的恒温箱。石壁上的投影随着月光消失而隐去,但他相机里的24组数据,已经足够证明量子密码的存在。

离开神庙前,赵莽在石壁上刻下父亲日记的最后一句话:“密码的意义不是保密,是让文明学会谨慎。”他没有带走所有数据,只保留了关于硅晶体缺陷位和月光偏振角的基础研究,删除了四维投影的核心算法——有些知识,人类还没准备好。

雨林的藤蔓在他身后缓缓合拢,仿佛从未有人来过。赵莽回头望了一眼神庙的轮廓,突然明白父亲为何选择留下:真正的量子密码,不是技术,是对宇宙的敬畏。

未完的传承

赵莽回到国内时,行李箱里只有水晶头骨的三维扫描图和半块硅晶体样本。他拒绝了所有科研机构的邀请,在父亲的旧书房里成立了一个私人实验室,墙上挂着那张四维超立方体的投影图。

深夜,他会打开偏振片,让月光透过窗户照在样本上。缺陷位的蓝光在书桌上跳动,像父亲留下的暗号。电脑里的基础数据正在缓慢生长,他计划用十年时间,建立一套基于地球自转的偏振角数据库——不是为了破译,是为了传承。

“当人类能平静地接受自己不是宇宙唯一的智慧时,再打开剩下的密码。”赵莽在给未来的信里写道。他把信封进水晶头骨的复制品,埋在父亲的墓碑下,旁边放着那把地质锤。

月光穿过书房的窗户,在地板上投下淡淡的光斑。赵莽知道,量子密码的雏形已经找到,但真正的解密,需要整个人类文明的成长。就像那水晶头骨里的硅晶体缺陷,看似是不完美的存在,却藏着宇宙最完美的加密逻辑——缺陷即密码,不完美即是保护。

雨林深处的神庙里,最后一缕月光从裂缝中消失,水晶头骨的复制品在石台上静静伫立,等待着下一个能看懂月光偏振角的人。而赵莽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