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不了a 作品

大明锦衣卫700(第2页)

三日后,地下探洞延伸至雷区下方。赵莽戴着简易防毒面具,手持声波探测仪深入洞穴。潮湿的岩壁上渗出青灰色的黏液,与哑弹表面的氰化物痕迹如出一辙。当探测仪接近某块凸起的岩石时,耳机里传来尖锐的蜂鸣——岩石后方,整齐排列着二十枚巨型共振哑弹,弹体间用铁链相连,形成一个巨大的共振网络。

\"果然是陷阱。\"赵莽握紧探测仪,看着岩壁上刻着的扶桑文字。倭寇不仅利用了高硫铁的共振特性,还通过特殊的铁链传导声波,一旦某个哑弹被触发,整个网络将产生连锁反应。他迅速返回地面,召集工匠商议对策。

\"我们可以用铜箔铺设反共振层。\"老工匠李长庚指着图纸,\"铜的延展性好,能干扰声波传导。再配合编钟发出的反向频率,或许能破解这个网络。\"赵莽点头,目光却落在图纸边缘——在哑弹群正上方,正是雁门关的粮仓。

当夜,明军开始秘密施工。士兵们将特制的铜箔埋入地下,每片铜箔都经过特殊处理,表面刻着不同的音律符号。编钟阵列也被重新调试,十二架编钟分别发出不同频率的声波,在空中交织成一张无形的网。

倭寇显然察觉到了异常。第五日深夜,当明军即将完成反制措施时,敌方突然发动声波攻击。数十架青铜钟被推到阵前,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地底的哑弹群开始剧烈震颤,铜箔铺设的反共振层发出刺耳的嗡鸣。

赵莽站在指挥台上,看着声波监测仪的指针疯狂摆动。他深吸一口气,举起手中的律管,吹奏出朱载堉失传的\"乾坤破阵曲\"。编钟阵列随之响应,不同频率的声波在空中碰撞、融合,形成一股强大的音流。

奇迹发生了,地底的哑弹群在紊乱的声波中陷入混乱,部分哑弹提前引爆。但倭寇早有准备,他们启动了备用装置,将声波频率提升到极致。赵莽感觉耳膜生疼,鲜血顺着耳道流下,却依然死死盯着监测仪。

\"启动最终方案!\"他突然下令。早已待命的矿工们点燃了预埋在哑弹群周围的火药。剧烈的爆炸产生的震动波与声波相互作用,整个雷区发生了剧烈塌陷。倭寇的声波装置失去了着力点,纷纷倾倒,发出最后的悲鸣。

尘埃落定后,赵莽站在塌陷形成的大坑边缘。坑底散落着哑弹的残骸,那些曾经致命的武器,如今变成了废铁。他弯腰捡起一块刻着扶桑文字的铁片,放入怀中——这不仅是战利品,更是对未来的警示。

战后,雁门关建起了一座特殊的防御工事。十二架巨型编钟矗立在城头,钟体内部安装着精密的声波监测装置。每当有异常声波接近,编钟便会自动发出预警。而在地下,纵横交错的铜箔网络如同大地的血管,时刻守护着这片土地。

赵莽抚摸着编钟上的纹路,望着远处的山脉。春雪早已消融,但那场惊心动魄的较量永远刻在了他的记忆里。他知道,只要心怀警惕,智慧与勇气终将战胜一切阴谋。而那些埋藏在地下的秘密,也将永远成为历史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