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文 作品

第二百二十六章 白露丰收

白露时节的蜀中,气温陡降。

好像是在一夜之间,从夏季进入了秋季。

听罢矩的话语,张良也没多说什么,就去书舍给孩子们讲课了。

而对矩的话语,本就没什么好说的。

有些事需要时间才能证明,而对以后的事,谁知道呢。

张良觉得如果不考虑复国,他觉得教书是他可以度过余生的最好打算。

看着孩子们从孩童时期,长成少年。

三年前,他们都还是不识字的孩子。

如今张良教着更为年长的少年孩子,而矩则教着更年幼的孩子。

今天的课结束之后,张良瞧着这群孩子道:“明天不用来书舍,各家去收了稻子,再来听课。”

“是。”

一群孩子回应着。

眼看孩子们已望向了门外,多半已想要夺门而出。

张良又道:“记得早晚时多穿衣,近来天凉了。”

言罢,他抬了抬下巴示意门外。

一群孩子就蜂拥出了书舍。

片刻之后,书舍内就剩下了三五个孩子。

张良轻咳了两声,又道:“收拾好早些回家。”

言罢,他也离开了书舍。

书舍外还有留下来打扫的孩子,不过即便是打扫他们也像是在玩闹。

但都不重要,让他们养成打扫读书书舍就好。

矩成婚之后,便有了新的家庭,而张良依旧是独居的生活。

张良坐在岷江边看着江原县的县令发下来的政令。

白露时节也是蜀中粮食丰收的季节,那位博学的公子扶苏取白露当二十节气之一,该是从秦律中摘取的四时节气。

在当年秦三千门客所编撰的吕氏春秋中也有言,白露降,农登谷。

公子借百家学识所立的二十四节气,也不是凭空而来,能够从各家典籍中发现痕迹。

按照蜀中政令。

这个时节的稻米一定要抓紧时间收割,一旦有了雨水,稻子就会病。

病了的稻子收成就不好。

按照秦法的田律,白露三日,务尽刈禾,违者赀甲。

这期间禁止婚嫁,所有徭役停休十天,禁止入山伐木。

这是告知人们这三天尽早收粮食,不要做别的事耽误收稻子。

白露收稻的政令是从成都的老官山送来的。

其实也不用成都郡的文书,各县早已开始忙碌了。

翌日,辰时。

人们早早就出门进入田地里劳作。

张良早起就看到了田地里忙碌的人们。

这个时候的秦军戍卒正在手执弩保卫田地。

一个年迈的乡长走到张良身边,低声道:“以前李郡守还在,他会派秦军守着田地,那时的蜀中还很乱,现在也这样围着田地。”

老乡长小时候,郡守李冰还在。

老乡长是个老蜀民,他经历过蜀中最困难的时期。

活到如今,对这位老乡长来说生活已好了许多。

张良问道:“今年的稻子长得很好。”

“是呀,是呀。”

老乡长笑着点头。

到了午时,乡啬夫就会来田地里核对粮赋。

在称量稻子的量器上刻着一个小篆。

这个小篆字是“衡”。

这个衡字,意在权衡。

通常来说权是秤锤。

衡就是量具的秤杆。

也意在皇帝统一度量衡,所作的公平公正。

张良不否认,秦王也就是如今的皇帝,他是一个很有气魄的皇帝,废六国旧法,而统一度量衡。

这是很多人当初想都不敢想的事,可皇帝却真这么做了。

乡啬夫正在核对粮赋的时候,一家人还坐在田地里吃着饭。

张良陪着老乡长绕着江原县的田地走了一圈,也见到了在这里劳作的矩。

矩在蜀中是没有田地的,不过他成婚后,他可以帮他的妻子家收稻子。

到了酉时,关中又有了雾气,而经过了两天,江原县的稻米也都收完了。

田地里就剩下了稻茬,还有一些孩子三五成群寻找着散落在地上的稻穗。

这就是蜀中收回最热闹的时节,每年如此。

张良所见的不过是江原县一地,但在蜀中各郡县多半也是这般风景。

入夜之后,天也就转凉了,张良回到家中,发现这里多了一卷书。

这都是矩从关中带来的书籍。

张良已有些时日没看关中的新书了,以往都是县令托人从关中带来的。

原以为,可能是因今年关中正在考试选吏,停下了发新书。

好在,今年依旧有新书发下来。

听说关中的渭南会在每年的春季收大量的竹子以及各种木材。

到了夏季渭南的作坊就开始造纸,入夏的下半个节气就开始印书。

直到入秋之后才会晒出大量的成书发往各地。

这就是关中渭南的生产规律。

虽说张良身在蜀中,但也能够从往来文书中推测出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