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贵客
乌伯坐在县府门口,与几个路过村里人打听了一番,也就知道萧县令在做什么了。
“乌伯,有几个人要闹。”
闻言,乌伯的脸色就冷了下来,是县里有几个人不满萧县令的安排,晚上让妇人孩子去织布。
县里的治理不是只有萧县令的温和,还要有强硬的人。
乌伯就是这样的人,当年的老秦军中就是老校尉,在渭北也是当地的地头。
如今迁来的许多新民,期间矛盾不少。
乌伯脚步匆匆地跟着乡民离开,带着人拦住那些要去找萧何闹事的地痞,期间动了手脚,但总算是将这件事按下去了。
当萧何回到了县府,才从乌伯的口中听说了这件事。
如果治理一个县光靠萧何与曹参,很难压得住这些乡民,有时是需要仰仗乌伯的威望,乌伯也确实是个好人。
三人坐在县府内吃着饭食,曹参热情地给乌伯倒着酒水,他道:“这是我们的丰邑酒。”
乌伯端着碗,道:“老汉我第一次喝楚酒。”
这关中有很多老秦军,乌伯就是其中之一,而这些老秦军在各地的威望,有时比各地的乡长都要高。
萧何道:“昨晚的事,多谢乌伯相助了。”
“萧县令是为了县里好,老汉我看在眼里。”乌伯喝了一口酒水,又道:“有些人多磨磨他,他也就不闹事了。”
萧何点头,道:“我是这里的县令,我为县民考虑是应该的。”
三人吃完,余下的事让曹参主持,萧何与乌伯都先休息了。
其实休息下来,萧何坐在自己的屋内也没有当即睡下,也不知是不是喝了家乡的酒水就想家了,竟一时失眠了。
翌日早晨,萧何带着人又去了县里的田地里看冻土的情况。
先是看了看天色,萧何伸手挖出一些泥,已是午时,田地里的薄冰依旧没有化开。
这种只有在深冬时节才有的情况,没想到在初冬就有了。
萧何就这么在田地里一亩地一亩地的看着,确认了田地里已出现了冻土,而且比往年都要早。
这让萧何神色担忧,也不知道其余各县是不是有这种情况,也不知他们意识到没有。
今年的冬天绝对不好过。
此刻,萧何还要为了县民能够度过冬天发愁,想着那些羊毛大氅可以早点制成。
萧何还记得渭北的县志,起初渭北是没有泾阳县的,公子扶苏下令开挖白渠之后,此地才建设了三个县,分别是三原,泾阳与高陵。
而以前的渭北是咸阳,栎阳,频阳三地互相维持。
咸阳是秦王宫所在,栎阳是关中的古县,频阳则是因当年秦军大营所在才富饶起来。
有道是栎阳的麻布,频阳的硎石。
秦军的甲胄内衬就是来自栎阳的麻布,秦军的兵器就是靠频阳的硎石,也就是磨刀石打磨锋利的。
渭北相较于渭南,渭北的老秦人的更有渊源,也是老秦人聚集最多的地方,老秦军也更多。
乌伯正是其中之一。
正当萧何打算将最新织好的一批羊毛大氅卖去咸阳,他却发现这些羊毛大氅在咸阳卖不出去了。
萧何意识到一件事,能做出羊毛大氅,但想要将其卖出去又是一件很大的事。
而且咸阳城卖这种皮毛的人太多了。
萧何坐在县府内,看着一批批羊毛大氅放在自己面前,堆得越来越高。
曹参道:“那不如我们卖得更低廉些?”
萧何摇头,他还不想这么做。
曹参道:“不如去求潼关的……”
萧何当即打断了曹参的话,他抬头看向眼前的一众妇人与孩子,他们的目光中多有困惑与不解。
而这些人甚至还有的赤脚站着,穿着单薄的衣裳。
这些人都是今年才来到泾阳的,也是一无所有的。
而这些人占据了泾阳的三成人口。
不多时,乌伯快步而来,道:“萧县令,外面有人要买下我们所有的羊毛大氅。”
闻言,原本低头思索的萧何忽然抬头道:“当真?”
乌伯又道:“人就在县外。”
萧何让曹参看好这里,自己则跟着乌伯快步离开,前往县外。
走到县外,原来买主并不在这里,乌伯带着萧何来到了白渠边。
冬日里的白渠还流淌着,水位不高,岸边还结着冰,有个男子站在河边,这个男子身边还站着一个老人家。
看着对方的穿着名贵,也不像是寻常人家。
萧何先是狐疑地看了看乌伯。
乌伯也是一脸的笑容,眼神示意现在肯买泾阳羊毛大氅的人不多。
萧何上前行礼道:“萧何见过贵客。”
“萧县令不用多礼。”扶苏的目光依旧看着白渠,又道:“早就听闻萧县令治理泾阳颇有成效。”
“不敢说有成效,只是尽力施为。”
言至此处,萧何已将眼前这人归类为咸阳城的官吏,或者是富贵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