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路途2(第2页)

一些晚熟的柿子像悬在枝头的灯笼,平平总缠着要上岸。

卫岳拗不过他,趁着船靠在码头补充物资的时候,在济宁码头雇了个当地少年带路。

那少年踩着田埂跑得飞快,平平安安跟在后面摔了跤。新棉裤沾了草屑,却举着摘来的柿子笑得开怀。

尔雅替他擦去脸上的泥点,忙把暖手炉塞进他怀里。

船过南旺分水闸时,卫岳特意叫醒两个孩子。

让他们看闸口的水浪翻涌如沸,石堤上的青苔被水花溅得发亮。

他告诉两人:

“此处是运河最险处。”

安安似懂非懂地摸着水尺上的刻度,平平却忽然指着岸上漕神庙高声道:

“那里好多人烧香。”

尔雅望着庙前飘起的纸幡,轻声说:

“都是求平安的船家。”

进入江苏地界,两岸景致渐渐温润。

芦苇荡里偶见白鹭惊飞,平平安安跟着卫岳削竹作笛,吹着不成调却引得水鸟掠水而来。

尔雅在舱内绣平平安安的考篮,丝线在素缎上绣出“学海”二字,针脚细密如鱼鳞。

船到淮安时,天降冷雨。

码头上卖茶馓的妇人披着蓑衣,竹篮里的茶馓金黄金黄,平平隔着雨帘也要买。

卫岳撑着油纸伞带他上岸,回来时裤脚已湿了半截,却举着油纸包笑道:

“配舱里的雨前龙井正好。”

十一月中过扬州,两岸银杏叶落了满地,像铺了层碎金。

卫岳再次见缝插针带着孩子们上岸。

平平和安安头一回来江南,惊讶江南的秀丽,看着岸上精美的建筑惊叹。

安安则被糖人老汉的转糖盘吸引,直到尔雅买了支糖麒麟,才肯恋恋不舍地离开。

回船时,平平手里多了两支狼毫笔。

笔杆上一个刻着“学海”,一个刻着“无涯”。

是卫岳在四宝斋特意给两个孩子选的。

船入江南后,水色渐渐清透。

两岸乌桕树红得像燃着的火,与白墙黛瓦相映,如流动的水墨画。卫岳在舱外教两个孩子辨认水鸟。

“那些鸬鹚为何不飞走?”

安安指着渔翁的筏子问。

卫岳笑道:

“它们帮渔人捕鱼,就像你帮哥哥研墨。”

行至镇江,船在金山寺外停了半日。

卫岳带着孩子们登岸,平平望着寺前的长江,忽然问:

“还要走多久?”

卫岳指着远处的帆影:

“过常州、梁溪,再三日便到了。”

安安又被寺里的钟声勾住,拉着尔雅的手不肯走。

直到尔雅答应给他买串檀香珠,才一步三回头地离开。

十二月初的清晨,平平被舱外的喧哗吵醒。

他揉着眼睛推窗,见两岸马头墙鳞次栉比。

青石板路上的挑夫担着竹篓走过,空气里飘着熟悉的徽墨香。

“到了?”

他回头朝舱内喊,见祖父正将考篮系在行囊上,祖母则在给安安系围巾。

卫岳望着远处的牌坊群,声音里带着笑意:

“青州码头到了,再走三里便是老宅。”

船工搭起跳板时,平平抢先跳上岸,青石板带着露水的凉意。

他回头望去,“安远”号的白帆在晨光里泛着柔光。

船身的木纹里藏着这一个多月的风雨,像藏着一段被水浸润的时光。

卫岳牵着尔雅的手走上岸,两个孩子一左一右地跑着。

绒帽上的流苏在风里轻晃,将一路的风尘都抖落在徽州的晨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