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高昌北凉末主沮渠安周:西域流亡王的狂飙、种田与绝唱
序幕:开局就亡国的北凉王子
公元439年秋天,北魏的铁骑像蝗虫过境,轰隆隆碾碎了北凉国都姑臧(今甘肃武威)的城墙。`二_八`看~书?网¨ ?耕/薪~最*快`匈奴卢水胡人建立的这个河西小朝廷,瞬间成了历史书里的一页注脚。在一片“凉凉”的哀嚎和滚滚烟尘中,一位名叫沮渠安周的年轻王子,果断扔掉了乐都太守的官印,策马扬鞭,带着一溜烟尘直奔南边的吐谷浑。他回头望了一眼,故国的天空被敌骑扬起的沙尘染得昏黄,仿佛老天爷用沙尘暴写了个巨大的“ga over”。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这趟狼狈的“跑路”,竟意外开启了在西域当“绿洲小霸王”的硬核人生剧本——开局一个碗(哦不,开局就亡国),结局全靠莽(和种田)!
第一幕:流亡西进——沙漠生存大挑战和捡漏高手初养成
沮渠安周同志,可不是什么娇生惯养的王子。早在他老爹沮渠蒙逊在位时,少年安周就被打包送去北魏当“留学生”(实为质子),在敌国首都体验了一把“宫廷狼人杀”的刺激生活。这份独特的“留学”经历,没把他整抑郁,反而练就了一身“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刀架脖子上还能讨价还价”的生存本领。北凉凉凉后,他和同样跑路的哥哥沮渠无讳在敦煌胜利会师。两个亡国王子一合计:中原是回不去了,北魏那帮狠人惹不起,不如……咱们向西!广阔西域,大有可为!(潜台词:找个旮旯猫着,能喘气就行!)
然而,梦想很丰满,现实……硌得牙疼。公元441年,沮渠安周奉大哥无讳之命,带着五千小弟(家属后勤估计也算人头),雄赳赳气昂昂地杀向鄯善(今新疆若羌),准备建立个“革命根据地”。结果刚到城下,傻眼了。鄯善王比龙早就被北魏派来的“嘴炮大师”洗了脑,把沮渠兄弟描绘成了“吃小孩不吐骨头”的恶魔。城门紧闭,箭如雨下。安周同志带着兄弟们吭哧吭哧攻了几个月的城,除了收获一堆箭伤和一身沙土,啥也没捞着,只能灰溜溜退守东城,蹲在墙角啃着干粮怀疑人生:这西域副本,难度是不是调太高了?
更大的“惊喜”还在后头。老大沮渠无讳一看敦煌也守不住,决定举家搬迁,来西域找老弟安周团聚。为了“抄近路”(或者纯粹是迷路了?),他们选择了地狱模式——直接横穿库姆塔格沙漠!史书对此的记载极其简约:“部众穿越沙漠死伤过半”。但想象一下那场面:黄沙漫天,热浪灼人,水囊比钱包还空,走着走着,前面的人或牲口“噗通”一声倒下,就成了后人的“路标”。这哪是行军?简直是给死神交“买路钱”,还是分期付款,付的是人命!沮渠安周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每一步都可能踩在昔日战友或亲人的“垫脚石”上,西域的绿洲梦,被沙漠的死亡气息裹得严严实实。
不过嘛,历史有时候也挺戏剧性的。就在沮渠兄弟被沙漠折腾得欲仙欲死时,天上“啪嗒”掉下个馅饼!公元442年,高昌(今吐鲁番)的“地头蛇”阚爽太守,正被后西凉的残兵败将唐契堵着门揍,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情急之下,他居然向“声名狼藉”的沮渠无讳发出了sos求救信号!无讳同志一看,影帝之魂瞬间燃烧!他一边拍着胸脯对阚爽派来的使者保证:“兄弟别怕!哥带着‘爱与和平’来救你了!”一边火速集结队伍,磨刀霍霍向高昌。结果走到半路,嘿!围攻阚爽的唐契,好死不死被路过的柔然骑兵给顺手“刷”了!无讳一听这消息,剧本一撕,立刻变脸,连夜带兵冲向毫无防备的高昌城。¨小/说-宅- ,免*费_阅/读′火光冲天,杀声四起,阚爽连滚带爬逃出城去,估计肠子都悔青了。沮渠无讳和安周兄弟俩,就这么踩着高昌城的瓦砾,摇身一变,成了这片绿洲的新主人!史称“高昌北凉”。沮渠安周站在新都城的城墙上,看着脚下绿油油的葡萄藤和麦田,再回头望望那条铺满白骨的来路,心里大概五味杂陈:这场亡命之徒的豪赌,赔率惊人,但……我们居然赌赢了第一局?这运气,不去买彩票可惜了!
第二幕:凉王上位记——从“借壳上市”到“单飞创业”
好景不长,444年,大哥沮渠无讳驾鹤西去(可能是累的,也可能是被西域的葡萄撑的)。王位交接的关键时刻,沮渠安周同志立刻展示了他在北魏“留学”时练就的“宫廷厚黑学”精髓。亲侄子沮渠乾寿手里还握着点兵权呢,这哪行?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安周叔叔二话不说,一套“闪电夺权”组合拳,干净利落地缴了侄子的械。乾寿小朋友一看这架势,叔叔变脸比翻书还快,此地不宜久留!赶紧带着五百户铁杆粉丝,连夜投奔北边的大boss北魏去了。这一手“大义灭亲”(或者说“权力面前无亲情”),稳、准、狠,充分体现了安周同志的政治手腕——慈不掌兵,情不立国啊!
内部刚摁下去,外部合法性也得解决。高昌这地方,天高皇帝远,但没个“官方认证”,总觉得名不正言不顺。沮渠安周眼珠子一转,精准锁定了遥远的南朝刘宋——反正隔着北魏,山高水长,宋文帝也管不着
我,正好“借壳上市”!他立马派出豪华使团(估计带着不少西域土特产,比如葡萄干、哈密瓜啥的),跋山涉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主要是躲北魏),终于抵达建康(今南京)。彼时的宋文帝刘义隆,正被北边的北魏压得喘不过气,一看西边居然还有个“迷弟”哭着喊着要认自己当老大,还送了这么多好吃的!顿时龙颜大悦,虚荣心爆棚!大笔一挥,刷刷刷给沮渠安周封了一大串金光闪闪的头衔:“使持节、都督凉河沙三州诸军事、凉州刺史、河西王”!这份沉甸甸的“镀金证书”跨越万水千山送到高昌,安周捧着诏书,估计笑得像个两百斤的孩子:这波“远程认爹”(不对,是“认主”)操作,简直满分!成本低,收益高,刘宋的招牌在西域还挺好使!
有了“官方认证”,腰杆子更硬了,沮渠安周的野心也随之膨胀。区区高昌一城,哪够看?他的目光瞄向了邻居——车师前国(国都就在今吐鲁番交河故城)。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且会捡漏)的人。公元450年,车师国王车伊洛带着主力部队出门打架(西征焉耆去了),家里就留了儿子车歇看门。沮渠安周一看,这简直是天赐良机!立刻摇人:“柔然老铁!来活了!车师家里没人,速来,五五开,装备平分!” 瞬间和柔然组成“趁火打劫兄弟连”,直扑车师王城。柔然骑兵嗷嗷叫地冲锋,高昌步兵哐哐砸门,可怜的车歇小朋友双拳难敌四手,城破之后只能脚底抹油,溜之大吉。这一仗打得漂亮!沮渠安周一举统一了整个吐鲁番盆地,从“高昌市长”正式升级为“吐鲁番盆地的王”!春风得意马蹄疾,他看看刘宋封的那个“河西王”帽子,越看越不顺眼:河西?河西早没啦!我沮渠安周,要做就做自己的王!于是大手一挥,自封“大凉王”!高昌北凉从此告别“刘宋分公司”的身份,正式宣告“单飞创业”!独立自主的感觉,倍儿爽!
第三幕:绿洲种田王——割肉和尚、屯田大队与佛系治国
地盘是打下来了,但吐鲁番盆地虽然是个“聚宝盆”,作为国家根基还是有点“脆皮”。??x秒°章>?节?小ˉ-;说?网-|^ t+更~`新?最e¨快±?=沮渠安周深谙“枪杆子里出政权,粮袋子里稳江山”的道理。于是,他化身“种田流”玩家,把屯田定为基本国策。吐鲁番出土的《兵曹下八幢符》文书,就是他的“种田攻略”:把军队分成八个生产建设兵团(“八幢”,每幢约百人),分片包干,开垦了四万八千亩良田!士兵们日常训练是“放下刀枪,拿起锄头”,战时打仗,闲时种粮,自给自足,美滋滋。对于逃难来的流民,安周也有一套:搞“联产承包责任制”!五户流民编成一个小组(“五家户”),国家给发荒地、发种子(“为官种荒芜”),你们给我使劲种!这招“以工代赈”加“集团开荒”,效果拔群!流民有了活路,荒地变良田,国家收了粮食,简直是--!高昌的农业gdp蹭蹭往上涨。
然而,老天爷似乎想考验一下这位“种田王”。就在安周刚登基的444年,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饥荒席卷了高昌。烈日炎炎,田地龟裂成乌龟壳,饿殍遍地,绝望的哭声在绿洲上空盘旋。就在这人间地狱般的时刻,一位名叫释法进的高僧站了出来,干了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他效仿佛祖“割肉饲鹰”的典故,真!的!割!下!自!己!身!上!的!肉!分给那些快要饿死的饥民!!这操作,直接把沮渠安周和所有围观群众都震懵了!这已经不是“感动中国”级别了,这是“震撼祖宗十八代”级别的操作!安周同志被这极端惨烈的慈悲彻底整破防了(或者说,被这巨大的道德压力和社会舆论架到了火上烤),终于幡然醒悟(或者说,实在顶不住了),大手一挥:“开仓!放粮!赈灾!” 哗啦啦三万斛粮食撒下去,终于扑灭了这场燎原的饥火。后世评价此事,都说安周是被高僧感化了。但咱琢磨琢磨,他可能更怕的是:再不开仓,老百姓估计要学高僧,下一个割的可能就是国王的肉了……民心这堵墙,倒了可比柔然骑兵还难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