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 重塑

目标明确,分工清晰。陈哲看着自己肩负的理论建模任务,又看看秦浩眼中毫无保留的信任和支持,那份因认知冲突带来的僵硬终于松动了一丝,他缓缓点了点头:“明白,秦总。 我会带领团队,从物理和化学层面彻底剖析这个‘非标’步骤。”

周文兵则咧开嘴,用力拍了一下王晓军的肩膀:“老王,走!咱去给那些国产娃好好‘把把脉’,弄个明白透亮的‘方子’出来!”

壁垒并未完全消失,但共同的目标和清晰的路径,像一道桥梁,开始在鸿沟之上搭建。

示范线的洁净室里,弥漫的不再仅仅是硝烟,更添了几分攻坚克难的锐气。

……

时间在无数次的实验、争吵、验证、修改中流逝。攻关组的灯火成了示范线工地上最晚熄灭的星辰。

陈哲团队的办公室里,白板上写满了复杂的化学方程式和有限元分析模型图。

他们利用进口设备的强大在线监测能力,结合理论计算,深入模拟了不同厚度、不同致密度的“预钝化层”在后续高温氧化环境下的演变过程。

从最初的质疑,到发现其“缓冲”和“改善初始氧化界面”的微妙作用,再到最终建立起一套描述其影响边界的量化模型,陈哲和他的团队经历了一次艰难而深刻的认知重塑。

当模型预测与王晓军提供的实测数据惊人地吻合时,一种混合着释然和敬佩的情绪在海归工程师们心中蔓延。

与此同时,在实验线区域,周文兵和王晓军则如同老农深耕土地。

他们面前堆满了来自不同国产供应商、甚至同一供应商不同批次的硅片。

王晓军利用精密仪器(如椭偏仪、原子力显微镜、xps表面分析)对每一批硅片的表面特性(粗糙度、亲疏水性、痕量金属污染、表面化学态)进行详细“体检”,并将数据录入不断扩充的“国产硅片特性数据库”。

周文兵则带着老师傅们,凭借经验和对设备状态的直觉,针对不同的“体检报告”。

在实验清洗槽和氧化炉上尝试着各种“预钝化”配方和参数组合——氧化剂种类(h2o2、臭氧水)、浓度梯度、温度曲线、时间窗口…如同老中医开方,讲究君臣佐使。

“这批娃皮子太‘嫩’,得用最温和的‘粥’(低浓度臭氧水),温度不能高,时间要短,意思到了就行!”周文兵指着一批表面能偏低的硅片数据对王晓军说。

“老周,你看这批,表面金属沾污指标有点临界,你那‘粥’里得加点‘料’(微量螯合剂),先把那点‘脏东西’裹住带走!”王晓军指着分析图谱建议。

“成!加多少?05试一把!”周文兵从善如流。

每一次尝试的效果,都被王晓军用精密的表面分析仪器和后续工艺链的监控数据严格评估。

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如同涓涓细流,不断汇入那个日益庞大的“适配矩阵”。渐渐地,一份基于实测数据、可操作性极强的“预氧化钝化工艺参数查询表”初具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