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大规模生产
“我们正在与国内光学仪器厂合作,将这种‘经验模型’转化为可量产的精密机械补偿装置。 良品率15是当前极限条件下的结果,一旦关键设备瓶颈突破,我们有信心在短期内将其提升至30以上,达到初步商业化水平。
而且,”他话锋一转,指向大屏幕上那刺眼的108w功耗和-40~+85c的温度范围。
“在某些特定应用场景,比如高温工业控制、野外通讯设备,我们的芯片在可靠性和功耗上的优势,足以弥补良品率的不足,形成独特的市场竞争力!”
他的回答有理有据,既承认不足,又指明了路径和独特的价值点。老专家沉吟片刻,微微点了点头。
紧接着,一位来自某重点研究所的专家提出了更专业的问题,直指芯片设计的核心:“你们的存储单元架构,似乎借鉴了王院士团队提供的参考设计,但根据测试数据,在访问延迟上似乎有优化?能否详细说明?”
这个问题非常敏感,涉及核心知识产权。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秦浩。
秦浩深吸一口气,目光坦然:“是的,我们得到了王院士团队无私的技术支援,参考了核心架构。
但在具体实现上,尤其是单元结构布局和信号走线优化方面,我们结合自身工艺特点(主要是光刻精度限制),做了一些独创性的调整。”
他调出两张对比图,一张是参考设计图,一张是东海厂的实际版图,“您看这里,我们将传统的‘回’字形单元布局,改为了更紧凑的‘工’字形。
并优化了位线和字线的交叉角度,在牺牲极小面积利用率的前提下,显著降低了寄生电阻和电容,从而降低了访问延迟。
这种调整,是基于我们对自身工艺极限的深刻理解而做出的,具有原创性。”
清晰的图示,专业的解释,坦荡的态度。那位提问的专家仔细看着对比图,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和赞赏:“因地制宜……巧妙!确实巧妙!”他带头鼓起了掌。
几个技术性问题过后,会场的气氛悄然发生了变化。质疑的目光少了,探究和赞赏的目光多了起来。
就在这时,一个冰冷、带着明显日本口音的声音响起:
“秦先生。”nec的中村课长站了起来,脸上带着职业化的微笑,眼神却锐利如冰,“贵方的数据,尤其是功耗和温度范围,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但恕我直言,根据国际dram市场的普遍规律,如此低的功耗和如此宽的温度适应性,必然伴随着高昂的制造成本和极低的良品率。
请问,贵方这枚‘东星一号b’的预估量产成本是多少?良品率何时能达到商业化的30门槛?
没有成本优势和市场验证的技术,再漂亮的数据,也只是实验室里的玩具,不是吗?”
中村的话,像一盆冰水,精准地泼在了技术成功的热情之上。资本和市场,这是赤裸裸的现实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