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成本(第2页)

人群彻底沸腾了!掌声、欢呼声、惊叹声如同海啸般爆发。

闪光灯更是如同暴雨般亮起,将秦浩和他身后那块简陋却承载着无限荣光的展板,瞬间定格!

李卫国激动得浑身发抖,眼泪再次夺眶而出。

秦浩挺直了脊梁,迎着林振华投来的、带着期许和深意的目光,用力地点了点头。

技术答辩会在展览馆一间临时布置的大型会议室举行。能容纳百余人的会议室座无虚席,过道上都站满了人。

前排坐着林振华等部委领导、科委专家、各大研究所的负责人,以及一些目光锐利、明显带着审视和挑战意味的外商代表,其中就包括日城nec展台的那位技术课长中村,他脸色阴沉,眼神锐利如刀。

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讲台上那个穿着不合身廉价西装(临时借来的)、神情却异常平静的年轻人——秦浩身上。

巨大的投影屏幕上,清晰地展示着“东星一号b”的核心显微照片、详细的测试数据图表,以及关键工艺流程图(当然是简化版的,核心机密不可能展示)。

秦浩的声音通过麦克风在会议室里回荡,平静、清晰、条理分明,没有任何花哨的修饰,只有扎实的数据和逻辑:

“……基于改进型cmos工艺,我们通过优化扩散炉温区控制和退火曲线,显著降低了寄生电容和漏电流,这是实现低功耗的核心……”

“……光刻对准精度不足的问题,我们通过独创的手动微调补偿算法和严格的工艺纪律来克服,具体体现在存储阵列的规整度和成品率上……”

“……针对硅片表面处理和光刻胶附着力,我们采用了强化预处理方案,结合自研的胶膜涂布控制工艺,确保了图形转移的完整性……”

“……高温稳定性得益于我们对老式设备热特性的深度掌握和工艺参数的特殊调校,使得芯片在恶劣环境下依然能保持可靠运行……”

每一个技术点的阐述,都伴随着详实的数据支撑和逻辑清晰的推导。秦浩的讲解没有回避东海厂设备的简陋和材料的低劣,反而将其转化为一种在极端条件下寻求最优解的独特路径,透着一股令人信服的韧性和智慧。

提问环节开始。气氛陡然紧张起来。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率先发难,问题极其尖锐:“秦浩同志!你提到手动微调光刻对准,这如何保证大规模生产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良品率15,在商业上根本没有竞争力!你们如何解决?”

“手动微调,是我们在设备受限下的权宜之计,核心是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传承的精密操作规范和补偿模型。”

秦浩不卑不亢,打开一张放大的照片,上面是李卫国父亲请来的八级钳工刘大爷,正戴着放大镜,用最原始的工具手工研磨光刻机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