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烟火2046 作品

第345章 改革(第2页)

\"007,分析近期盐市异常波动的资金流向。\"他不断给系统下达指令,试图找出盐商集团的破绽。

机会终于来了。这天夜里,林柏带回一个惊人的消息:他在码头蹲守多日,发现汪家商行的货船深夜卸货,里面装的竟是倭刀和火器!

\"可看真切了?\"林乔一把抓住林柏的肩膀。

\"千真万确!小的还偷听到他们说'岛主'什么的...\"林柏压低声音,\"大人,汪家莫非勾结倭寇?\"

林乔眼中精光一闪。本朝严禁民间私藏兵器,更别说与倭寇往来了。这可是抄家灭族的大罪!若能坐实此事,不仅盐改危机迎刃而解,还能为国家除去一大害。

\"不要打草惊蛇。\"林乔立即下令,\"去找张御史,就说我有要事相商。另外,派人盯紧汪家的一举一动!\"

次日深夜,张御史秘密来到林乔书房。听完汇报,这位铁面御史也难掩兴奋:\"此事若真,当为国家立一大功!我即刻安排都察院精锐,配合你行动。\"

三天后,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汪家大宅被官兵团团围住。当林乔和张御史带人冲入内室时,汪兆铭正与几个倭寇头目把酒言欢,桌上还摊着沿海布防图!

铁证如山,汪兆铭当场瘫软在地。连夜审讯后,这个盐商巨贾不仅供出了私通倭寇的罪行,还吐露了多年来贿赂官员、操纵盐价的种种黑幕。更令人震惊的是,名单上赫然包括孙侍郎和已经致仕的卢文焕!

这一案件震动朝野。皇帝勃然大怒,当即下令彻查盐商集团。借此东风,林乔再次上书,力陈盐政改革势在必行。这一次,再无人敢公开反对。

\"林卿前番所奏,朕深思之,确为良策。\"皇帝在乾清宫单独召见林乔时,语气中带着几分歉意,\"即日起,全面推行新盐法,卿全权负责!\"

\"臣领旨。\"林乔深深叩首,心中却没有多少喜悦。这场胜利来得太过惊险,若非偶然发现汪家通倭,改革可能已经夭折。这让他深刻认识到,在利益交织的官场,单有皇帝的信任还不够,必须有足以制敌的杀手锏。

盐改重新启动后,进展出乎意料的顺利。没有了汪家这个领头羊,其他盐商纷纷接受招标新制。更可喜的是,随着良商进入,盐价不升反降,质量却提高了,百姓交口称赞。

\"一条鞭法\"也在直隶地区重新推行,并逐步扩大到周边省份。赋役合一后,农民负担明显减轻,而国库收入反而稳步增长。到了夏收时节,改革成效已经初步显现,连最顽固的守旧派也不得不承认林乔的能力。

这天,林乔正在衙门审核各地报来的新政成效,通政司送来一封特殊公文——广东市舶司奏报,有佛郎机(葡萄牙)商船请求扩大贸易,愿意以高出市价两成的价格采购生丝和瓷器。

\"佛郎机人...\"林乔若有所思。他在青山县时就听说过这些来自遥远西方的商人,他们驾驶巨大的帆船,带来各种奇珍异宝。可惜本朝海禁森严,只在广州一地允许有限贸易。

\"007,调取近年海外贸易数据。\"他心血来潮地命令道。

系统提供的数据让他大吃一惊:仅广州一地,官方许可的贸易额就高达每年数百万两白银!若开放更多港口,引入更多外商...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林乔脑海中形成:何不奏请开放海禁,允许沿海商民出海贸易?这不仅能增加国库收入,还能促进百业兴旺。当然,他知道这将触动比盐商更强大的利益集团——那些靠垄断对外贸易获利的权贵和保守派。

正当他沉思之际,小树兴冲冲地跑进来:\"爹!看我从李兄那里得到什么?\"孩子手中捧着一个精巧的铜制物件,上面有指针和复杂的齿轮。

\"这是...\"

\"李兄说是他爹从佛郎机商人那里得来的'自鸣钟',能自动报时呢!\"小树兴奋地演示着,\"爹,佛郎机人怎么会有这么精巧的东西?他们是不是特别聪明?\"

林乔接过这个异国奇物,心中震撼。一个小小的计时器,工艺竟如此精湛,远超本朝水平。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开海的念头——固步自封只会落后,唯有交流才能进步。

当晚,他彻夜起草《请开海禁疏》,详细论述开放海贸的利处和具体措施。写完后,他没有立即上呈,而是先请张御史过目。

\"林大人,此议甚好,但...\"张御史看完奏折,面露难色,\"海禁乃祖制,触动更大。眼下盐改初定,是否操之过急?\"

林乔明白这是忠告。是啊,刚刚经历一场恶战,确实不宜立即开辟新战场。他将奏折锁入抽屉,决定等待更成熟的时机。

机会比预想的来得快。七月初,皇帝突然召集群臣,商议东南倭患问题。原来,尽管汪家伏诛,沿海倭寇活动却有增无减,甚至攻陷了几个卫所。

\"诸位爱卿,可有良策?\"皇帝忧心忡忡地问。

大臣们各抒己见,有的主张增兵,有的建议筑城,但都需要巨额军费,而国库刚刚好转,难以负担。

林乔看准时机,出列奏道:\"陛下,臣有一策,可消倭患于无形,且不需朝廷多费一钱!\"

\"哦?\"皇帝眼前一亮,\"林卿快讲!\"

\"倭寇之起,实因海禁太严。\"林乔侃侃而谈,\"沿海百姓以海为田,禁其生计,必铤而走险。若开放部分港口,允许商民合法贸易,则良民有路,倭寇自然消弭。且可设关征税,充实国库,一举多得!\"

朝堂上一片哗然。开海禁?这可是太祖皇帝定下的祖制!

\"陛下!\"孙侍郎第一个跳出来反对,\"海禁乃祖宗之法,岂能轻改?林乔此言,实为祸国之论!\"

\"孙大人此言差矣。\"林乔早有准备,\"太祖定海禁,是因当时倭患猖獗。如今时移世易,当因时制宜。且有限开放,并非全废海禁,有何不可?\"

双方激烈辩论,皇帝听得认真,却未当场表态。退朝后,林乔被单独留下。

\"林卿,开海之议,朕甚感兴趣。\"皇帝在御花园边走边说,\"但兹事体大,需从长计议。卿可先拟详细条陈,朕将亲阅。\"

\"臣领旨。\"林乔心中暗喜。虽然没有立即批准,但皇帝显然对这个大胆的想法产生了兴趣。

离开皇宫时,夕阳西下,将紫禁城的琉璃瓦染成金色。林乔望着这壮丽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从青山县的小小知县,到如今参与国家大政的户部侍郎;从最初的农业改良,到现在筹划开海贸易...这一路走来,荆棘满途,却也充满意义。

回到吏舍,小树正在院中摆弄那个西洋自鸣钟,见他回来,兴奋地喊道:\"爹!我把它拆开又装回去了,原来里面是这样的!\"

林乔走近一看,钟表内部精巧的齿轮机构完全暴露,有些零件还被小树重新排列过。令人惊讶的是,这个被拆解过的钟表居然还在走动!

\"你...怎么做到的?\"林乔难以置信地问。

小树歪着头:\"就是看着它们怎么咬合啊。李兄说佛郎机人有专门讲机械的书,要是能读到就好了...\"

林乔突然意识到,儿子展现出的这种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动手能力,或许正是这个国家最需要的品质。固步自封的时代即将过去,未来的世界,属于那些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

夜深人静,林乔再次提笔,精心完善《请开海禁疏》。这一次,他加入了更多具体措施:选择几个港口有限开放;设立海关征税;组织船队出海贸易;甚至建议设立翻译馆,学习西洋先进技术...

窗外,一弯新月挂在天际,清冷的月光洒在纸上,映出他坚定有力的字迹。这不仅仅是一份奏折,更是一个关于国家未来的梦想。

无论前路多艰,他都将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