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烟火2046 作品

第327章 生机

逃荒的第二十七天,林乔站在一处高坡上,望着远处蜿蜒如银色丝带的大江,喉结上下滚动。身后传来杂乱的脚步声和喘息,族人们陆续爬上了坡顶。

"到了!那就是青江!青山县就在江边!"林乔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发颤。

人群爆发出一阵疲惫但欣喜的欢呼。小树拽着父亲的衣角,踮起脚尖张望,"爹,到了那里就有饭吃了吗?"

林乔揉了揉儿子稀疏的头发,"对,到了那里,爹给你买白面馍馍吃。"

这句话让孩子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过去近一个月里,他们吃光了携带的所有存粮,全靠野菜、树皮和偶尔捕获的小动物维生。每个人的脸上都刻着饥饿的痕迹,衣服挂在身上像挂在枯树枝上。

"007,扫描地形,寻找最适合的进县路线。"林乔在脑海中命令道。

"正在扫描......建议沿东南方向小路前进,可避开主要流民聚集区。"系统的声音冷静而精确,"警告:检测到前方有大量人类生命迹象,推测为当地居民聚集地,可能对外来者怀有敌意。"

林乔抿了抿嘴。他早就料到这一点——大灾之年,任何相对富庶的地方都会严防流民涌入。

"大家听好,"他转身面对族人,"到了青山县,我们可能会遇到阻拦。记住,无论发生什么,都别冲动。我们是来找活路的,不是来惹事的。"

五十多张疲惫的面孔认真地点着头。这一路上,林乔的智慧和决断已经赢得了所有人的信任。就连最初质疑他的赵大锤,也在三次化险为夷后对他心服口服。

队伍缓缓向东南方向移动。随着距离拉近,江边的景象逐渐清晰——宽阔的江面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沿岸是大片大片的芦苇荡,远处隐约可见城墙的轮廓。

就在他们即将踏上通往县城的大路时,一队手持棍棒的壮汉从路旁树林中冲出,拦住了去路。

"站住!哪来的流民?青山县不接收外人!"为首的是个满脸横肉的汉子,胳膊有林乔大腿粗。

队伍立刻骚动起来,妇女们紧紧搂住孩子,男人们则握紧了手中的"武器"——几根削尖的木棍和几把豁口的镰刀。

林乔上前一步,拱手行礼,"这位大哥,我们不是来讨饭的。听说青山县地广人稀,我们想找些活计,换口饭吃。"

"呸!"那汉子吐了口唾沫,"每个流民都这么说!结果呢?偷鸡摸狗,抢粮闹事!赶紧滚,不然打断你们的腿!"

林乔没有退缩,反而又上前一步,压低声音道:"大哥,我们村里有五个木匠、三个铁匠,妇女都会织布绣花。您行个方便,我们绝不会白吃白住。"

那汉子将信将疑地打量着他,正要开口,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一个穿着青色官服、头戴乌纱帽的中年男子骑着一匹瘦马而来,身后跟着两个衙役。

"怎么回事?"官员勒住马缰,皱眉看着这群衣衫褴褛的外乡人。

"回县丞大人,又是一群流民,小的正要赶他们走。"壮汉立刻换上一副谄媚的表情。

林乔眼睛一亮——县丞,那就是县里的二把手了。他立刻跪下行礼,"草民拜见大人!我等并非普通流民,而是为避灾荒从西边林家村来的良民。村中有匠人多名,愿以劳力换取栖身之所。"

县丞眯着眼睛打量林乔,注意到他虽然衣衫破烂,但举止有度,言谈清晰,不似普通农夫。再看队伍中,虽然人人面黄肌瘦,但秩序井然,没有一般流民的混乱。

"林家村...可是那个以木雕闻名的林家村?"县丞突然问道。

林乔心中一动,立刻点头,"正是!家父生前便是村里最好的雕工。"

县丞捋了捋胡须,沉吟片刻,"罢了,近来县里确实缺劳力。城南有处废弃的砖窑,你们可暂住那里。但记住——"他神色严厉起来,"每日需有半数青壮参与县里安排的劳役,其余人等不得在城内乞讨,违者逐出县境!"

林乔大喜,连连叩首,"多谢大人开恩!我们一定遵纪守法,绝不给大人添乱!"

就这样,在历经近一个月的艰辛跋涉后,林家众人终于获得了在青山县暂时栖身的许可。当夜,五十多人挤在废弃砖窑的破败工棚里,却睡得比任何时候都踏实——因为他们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第二天一早,林乔就带着族中青壮前往县衙报到。县丞安排他们参与加固江堤的劳役——连日大雨,江水上涨,威胁到沿岸农田。

工作极其繁重,但报酬是每人每天两斤粗粮。这对饿了一个多月的林家众人来说,简直是天降甘霖。

傍晚收工后,林乔没有立即回窑场,而是带着小树沿着江边散步。夕阳西下,大片的芦苇在微风中摇曳,发出沙沙的响声。

"爹,这是什么呀?"小树好奇地指着芦苇。

"这是芦苇,可以编席子、编筐子..."林乔说着,突然顿住了。一个想法如闪电般划过他的脑海。

"007,分析本地芦苇的质量和商业价值。"他急切地在脑海中命令。

"扫描中......本地芦苇纤维长而坚韧,适合编织各类日用品。根据数据库,类似环境下芦苇编织品在当地市场有稳定需求。"

林乔蹲下身,仔细检查了几株芦苇,脸上渐渐露出笑容。他折了几根芦苇带回去,当晚就召集了族中手巧的妇女。

"各位婶婶姐妹,"他展示着手中的芦苇,"我有个想法。咱们可以利用江边的芦苇编织草鞋、席子等物,拿到城里去卖。"

女人们面面相觑。林乔的堂婶——一个五十多岁、满脸皱纹的妇人犹豫道:"乔哥儿,编东西咱们会,可这草鞋能卖几个钱?"

"普通草鞋自然不值钱,"林乔胸有成竹地说,"但如果我们改良一下呢?"

他拿出随身携带的小刀,开始示范:"看,普通草鞋容易磨脚,我们可以在关键部位加厚;鞋底容易烂,可以多层叠加;还可以编些花纹,让鞋子看起来更精致..."

女人们渐渐被他的想法吸引,围坐在一起讨论起来。林乔的母亲——一个瘦小但精神矍铄的老太太突然拍手道:"我记得乔儿他爹年轻时编过一种'千层底'草鞋,特别耐穿!"

"对!"林乔眼睛一亮,"我们可以结合爹的方法,编出既舒适又耐穿的草鞋。明天开始,不参与劳役的人就去江边收割芦苇,咱们试试看!"

第二天,当男人们去江堤上工时,妇女和老人孩子们就开始了编织工作。林乔特意让妹妹林萱留在窑场指导——她手最巧,出嫁前就是村里有名的绣娘。

傍晚,当男人们带着挣来的粮食回来时,窑场里已经摆了几十双各式草鞋。林乔拿起一双仔细检查——鞋底厚实,鞋面编织细密,还巧妙地加入了防滑纹路。

"这比城里卖的普通草鞋强多了!"王大山试穿了一双,惊喜地说,"穿着舒服还不硌脚!"

林乔满意地点点头,"明天我带几双去城里试试水。如果卖得好,咱们就多编些。"

次日一早,林乔背着一捆精心挑选的草鞋进了城。青山县城比他想象的繁华——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行人熙熙攘攘,丝毫看不出灾年的迹象。

他选在集市入口处摆了个小摊,将草鞋一字排开。起初无人问津,直到中午时分,一个穿着体面的中年男子在他的摊前停下。

"这草鞋怎么卖?"男子拿起一双端详着。

"五文钱一双。"林乔报了个比普通草鞋略高的价格。

男子挑了挑眉,"比别家贵啊。"

"您摸摸这鞋底,"林乔不慌不忙地拿起另一双,"三层加厚,穿半年都不会磨破。鞋面用软芦编织,不磨脚。算下来比买那些便宜但不耐穿的更划算。"

男子试了试,果然舒适,当即买了三双。有了第一个顾客,很快引来其他人围观。不到两个时辰,林乔带来的三十双草鞋销售一空,怀里揣着一百五十文钱——这是逃荒以来他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