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龙爪沁寒
孔贞运对乐安大长公主稍微倾了倾身体,拱手道:“是的,主要是陛下御制教材有很多谬误,督政院要求追究礼部责任。”朱徽娖充满疑惑。
“很多吗?皇上身边不乏饱学之士啊。”
孔贞运脸露苦色,皇帝身边是有不少饱学之士,问题是小皇帝不学无术啊,这有什么用。他叹息了一声。
“殿下,是很多。比如教材上说,太祖曰:古为今用,臣翻遍实录也没有发现太祖说过此句。所谓‘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明显是针对《论语》‘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督政院御史弹劾附会太祖,大不敬。教材中类似之处众多,御史弹劾也有些道理的。”
朱徽娖脸色有些不好看,她隐约想到了始作俑者恐怕是她那个聪明的好侄儿。好侄儿虽然啥也没说,但大明从官制到国策都改变了许多,“变法”二字实际上已经朝野都明悟了。
她在礼部上班已经快一个月了,又不是聋子,多少有些耳闻。这种大事,从来就没有女子参与的道理,但她出现在礼部本身就是“变法”的一部分。
朱徽娖低下头,继续看弹章,握着弹章的纤手很稳,脸上也不见喜怒,但她不想发声了。
她隐约感觉这场弹劾风波背后隐藏的东西很深,她不想轻易发表意见,因为无论如何,她都必须站在大侄子的立场。
钱象坤轻抚长须,面色凝重。
“我的看法是,教材有问题,也应该先找刘阁老,督政院找上礼部未免有点欺软怕硬,把礼部当软柿子捏了。”
下面不敢针对公主,但左侍郎算什么,钱象坤话音刚落,就有人开口,声音坚定自信。
“教材发布难道不是礼部的事,钱侍郎此说恕下官难以认同,此事礼部若是推脱,恐有失晨之讥。”
开口的是南礼部祀祭清吏司郎中薛国观,他是此次京察大计的幸运儿,当然背后也少不了黄阁老的炭敬。
薛国观非常敏锐的感觉到了,督政院这是要酝酿大风暴,他本人对是非对错其实毫不在意,可是风暴一旦开始,总有些大人物要落马,这是天启朝的经验,薛国观当然乐见。
他只是一个小小郎中,风暴落不到他头上,祀祭司和教材基本没有关系,他当然可以为御史们摇旗呐喊。
讥鸡同音,薛国观自以为幽默,但谐音梗很不讨巧,钱象坤脸色一下就垮了。
礼部郎中不只薛国观一人,仪制司郎中方孔炤就很反感薛国观,更何况他和天子近臣阮大铖交好,更是东林后辈对刘一燝颇为崇拜,这次督政院搞事也不是东林党人发起的。
“薛郎中即知失晨之鸡,却不知督政院是失蛋之鸡。衍圣公之事,朝野关注,他们不处理反而来找礼部麻烦,这分明就是转移视线。大宗伯大可不必理会,召集部议,多此一举。”
孔贞运脸色同样难看,他有乐安大长公主的后手,其实根本不惧督政院诸王,召集部议,更多目的是要确立他在南礼部的话语权和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