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全新的战争体系
古装鉴赏
次日清晨,恒河平原笼罩在一片薄雾之中,空气中还残留着昨夜激战的硝烟味。
距离吉大港外围战斗结束仅过去一夜,位于战线后方一处高度隐蔽山谷内的复兴军“鹰巢”联合指挥中心里却灯火通明,气氛凝重且充满期待。
这里是指挥空中力量、远程打击以及协调整个战场信息流的神经中枢。
巨大的弧形屏幕上分割着数十个画面,卫星云图、无人机实时俯瞰、各部队位置信息、电子频谱态势、气象数据…无数数据流在侧面的辅助屏幕上滚动刷新。
今天,这里的主角不是激烈的战场厮杀,而是一项更具战略意义的演示,正是全信息化火力投送验证。
指挥中心核心区域,预留了一片专门的观摩区。
胡力一身利落的作训服,站在巨大的主屏幕前。
在他身边,站着两位神情专注、眼中闪烁着求知与震撼光芒的中年男子。
一位身材清瘦,戴着眼镜,面容儒雅却透着一股深邃的智慧,正是时年32岁的钱进先生。
另一位身材敦实,目光锐利如电,对屏幕上跳动的电子信号和数据流有着本能的敏感,他是时年35岁的王铮先生。
他们是华国观摩团的核心技术骨干,也是胡力特意邀请来近距离感受这场划时代演示的关键人物。
胡力的态度带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言语温和,讲解耐心细致,完全不像平时那样的随意。
前世的大拿啊,能不激动吗?
微微侧身,胡力对两位先生介绍道。
“钱叔,王叔,请看主屏幕左上角,这是我们的‘天眼’卫星传回的实时高清影像,分辨率足以看清地面的人脸。”
“右下角是‘游隼’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的光电/雷达合成画面,正在对目标区域进行最后的扫描确认。”
钱进推了推眼镜,目光紧紧锁定卫星图像上那两个在蔚蓝海面上缓慢移动的白色小点,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
“小力,这…这就是所谓的‘千里眼’?无需飞机抵近,便能洞察千里之外敌情?这成像清晰度,简直匪夷所思!”
作为空气动力学和工程控制论的专家,他对这种超越时代的侦察能力感到无比震撼。
王铮则更关注数据流和通讯方式,指着屏幕上不断刷新的加密数据链信息。
“小力,你们这些设备之间的信息传递…速度太快了!而且似乎完全不受距离和地形限制?”
“这种实时共享战场态势的能力,对指挥决策的意义…太大了!”
作为无线电通讯领域的顶尖专家,他敏锐地意识到了这种信息传输模式的革命性。
胡力微笑着点头。
“是的,钱叔,王叔。‘天眼’和‘游隼’构成了我们的天基和空基侦察网,是战场感知的基石。”
“而它们获取的信息,通过我们自建的‘星链’和加密数据链,可以瞬间传递到任何一个需要的作战单元。”
“无论是地面的坦克、空中的战机,还是…”
故意顿了顿,胡力的目光投向指挥中心另一侧被厚重帆布覆盖的区域。
“待会你们会看到的‘利剑’。”
就在这时,指挥中心厚重的防爆门滑开,孟庆和刘川两人风尘仆仆地走了进来,脸上带着兴奋和好奇。
孟庆嗓门洪亮。
“团长!听说有‘大烟花’看?我们紧赶慢赶,总算没错过!”
刘川也笑着向胡力敬礼。
“团长!第五军方向一切正常,当面之敌已经被打懵了,正好抽身过来凑凑热闹!”
胡力笑着招呼他们。
“老孟,老刘,来得正好。找个位置坐下,好戏马上开场。”
胡力转头对钱进和王铮介绍道。
“钱叔王叔,这是我们第三军的孟庆军长,第五军的刘川军长。都是在前线真刀真枪打出来的悍将。”
孟庆和刘川对这两位能让团长如此客气对待的“先生”不敢怠慢,连忙正色问好。
钱进和王铮也谦逊回礼,目光却很快又被主屏幕吸引。
胡力看了看时间,神情严肃起来。
“‘鹰巢’,报告‘利剑’准备情况!”
“报告团长!‘金星-1’导弹发射单元准备就绪!目标数据装订完成!‘天眼’与‘游隼’持续跟踪锁定!末段主动雷达导引头自检正常!”
一名佩戴中校肩章的操作军官声音洪亮地报告。
“很好。”
胡力下令。
“打开发射场监控画面。”
主屏幕中央立刻切换出一个新的画面,画面来自一处极其隐蔽的丛林发射阵地。
厚重的伪装网被缓缓掀开,露出了一个造型粗犷、充满工业力量感的发射架。
发射架上,一枚长约十余米、通体漆成灰白色、弹体上印着“金星-1”字样的导弹,如同蛰伏的钢铁巨兽,静静地矗立着,在晨光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
弹头尖锐,弹体线条流畅,尾部巨大的发动机喷口预示着它蕴含的恐怖力量。
“嘶…”
观摩区内响起一片压抑的吸气声。钱进猛地站了起来,眼镜后的双眼瞪得极大,死死盯着屏幕上的导弹,仿佛看到了最不可思议的造物。
他的大脑在飞速运转,试图理解这巨大金属造物的推进原理、制导方式和飞行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