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庙寒鸦 作品

第437章 造纸印刷(第2页)

谢安上前几步,看着泡在水中的竹竿,已经被敲打得不成样子。

“虽然不需要人力,但捶打到这个程度,得耗时多久?”

“叔父随我来,”王凝之在前面带路,“造纸所用的竹竿,需先去皮,浸泡,蒸煮和漂洗,敲打已经是制作纸浆的最后一步了。”

他一道道流程给谢安做着介绍,谢安也饶有兴致地观摩完整个造纸的过程,不停地提出疑问。

诸如用石灰池浸泡竹竿这一步,便让他十分惊叹。

这个时期,因为道教的兴盛,炼丹制药十分常见,石灰的用途也早被发掘出来。

小仙翁葛洪,便提出用石灰和草木灰混煮,可以去除黑痣,是为“食肉方”。

方如其名,利用化学反应的产物,腐蚀掉黑痣所在的皮肉。

王凝之很怀疑这个药方的效果,去黑痣是没问题,但搞不好会感染送命,命大的也指不定会留下多大个疤。

参观完一圈,谢安终于看到了成品的竹造纸。

不过一系列繁琐的工艺看下来,最后的成果他并不满意,因为看起来还不如麻纸。

王凝之笑着解释道:“叔父更在意的是纸的质量,但我的初衷是提升纸的产量,竹可比麻要容易获取。”

谢安一想也是,“不错,用竹造纸,确实可以如你所说,提升产量,还能将省出的麻拿来织布。”

“叔父说得是,”王凝之得意道:“但提升纸的产量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我还要印刷各家的典籍,下发到各个州郡乡学的书院。”

谢安问道:“何谓印刷?”

王凝之思考了一下,“熹平四年,蔡邕奏请灵帝,要求正定儒家典籍,得到允许,最终历时八年,以七经刻石,总计四十六石,放于洛阳太学门前,供人观摩。”

谢安点点头,“这我知道,据说当年观者如堵,车马行人将整个街道都塞满了,不过石经早已毁于董卓之乱,这与你说的印刷有何关联?”

“并未全部损坏,但石经放在那里,每次跑过去看,总归还是不方便,于是便有人打起了主意,”王凝之笑着解释道:“他们用纸墨将碑文拓印下来,便可带回家时时欣赏。”

谢安有些明白了,“所以你是想用这种手段拓印典籍,分发下去?”

“我说的是印刷,不是拓印,”王凝之想了想,继续解释道:“石经是阴文,而印刷的印版是阳文,所以呈现出来的,前者是黑底白字,后者是白底黑字。”

他没说清楚,但谢安听明白了,笑道:“你都把我说迷糊了,那不就是放大的朱文印章吗?”

王凝之一拍脑门,“对对对,就是那个意思。”

古代印章的阴刻阳刻,是按文字印在封泥上的效果来的,所以命名与后世正好相反。

谢安用的则是更直观的叫法,白字为白文,红(黑)字为朱文。

印章和拓印都可以算是印刷术的雏形,只差捅破窗户纸的那一步了。

王凝之现在做的,就是在这个时代提前迈出那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