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诸葛长明的归宿(六)(第2页)
诸葛长明负手而立,立于高丘军帐前,目光如炬地望向前方巴镇。身旁,赵玄清、孙景曜与李仲庸披甲整肃,静候号令。诸葛长明沉声道:“今日之战便是最后一战,今日便是靖乱军覆灭之始。巴镇已困守多日,卫钟疲惫不堪,武阳杳无音信,此乃天赐良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赵玄清冷笑一声:“末将已蓄势待发,只等将令,誓斩卫钟首级,踏平巴镇。” 孙景曜一拳砸在战盾上:“现在巴镇城内不过数千残兵,今日若不能攻下,便是我三人无能!”
李仲庸眼神冷厉,双手紧握长枪,声音低沉而有力:“谢家军三战巴镇未克,今日为雪耻之时。”
诸葛长明点头,展开手中战图:“赵玄清,你率八千精骑从西门主攻,孙景曜、李仲庸分攻东南北三门,务必形成四面合围之势。战鼓一起,攻势连绵,不给对方任何喘息的机会。”
“喏!”三将齐声应令。
夜风卷起鼓角声,一声巨响中,四面战鼓擂动,千军万马朝巴镇奔涌而去。
——
巴镇城内,灯火昏黄,城墙破败斑驳,守军疲惫不堪。卫钟在城楼上踱步,身旁李丁、钱勇等人满面愁容。议事厅中,空气凝重。
钱勇低声道:“主公已有数日无音信,今谢家军气焰愈发嚣张,若今日不能破敌,只怕明日巴镇即破。”
李丁紧蹙眉头:“西州战况吃紧,严林、赵甲已难支撑潘峰大军,我们若破,西州亦不保。”
一名大统领眼神黯然,喃喃低语:“靖乱军的大势……怕是已去。”
卫钟却神情肃然,语气坚定:“主公布下奇策,绝不会无的放矢。他之未至,或在酝酿更大战局。我们要做的,是守住今日。只要巴镇在,谢必安便不敢轻举妄动。”
李丁叹息:“卫将军所言极是,但守军只余六千,西门沈子墨守军最弱,一旦攻破——”
“便会城破如水。”钱勇接道,声音沉痛。
卫钟却当即转头:“传令全军,各部按昨夜部署展开防御。东门由我统守,北门李丁、南门钱勇,西门沈子墨坐镇。城破之前,不得退守!”
“诺!”
鼓声隆隆逼近,谢家军如怒潮般撞上巴镇城墙,火油、破城槌、重弩、攻楼车齐齐上阵。守军用尽一切防御手段,火箭、滚石、射车、铁枪接连不断,喊杀震天。
赵玄清一马当先,披挂银甲,亲率攻坚军撞击西门。西门城头血战正酣,沈子墨身先士卒,率部死守,十数次攻破皆被挫回。
然,半个时辰后,战况突变。
“报——!”一名浑身血污的靖乱军将士踉跄奔入卫钟身前,跪地大呼,“启禀卫将军,西门已破!沈将军阵亡!”
“什么?!”卫钟惊怒交加,手中战戟险些脱落。
身边亲卫亦大惊失色:“如此……谢军已入城!”
“城破之声起,三门将危。”卫钟咬牙,猛地砸桌。
随后卫钟沉默片刻,随即高声传令:“率两百人速往西街设伏;让李丁带三百人于钟楼设二线防御;钱勇调动后备兵封死西门内巷,所有弓箭手全力掩护西门撤退口!务必缓谢军之势!”
“诺!”
西门处,赵玄清带兵如入无人之境。他手中长刀斩落,城墙血流成河。“冲!杀尽靖乱贼!”
谢家军士气大振,赵玄清身边将士高呼:“将军神勇,天命所归!”
孙景曜、李仲庸三面攻势亦随之加强。东门重箭落下,城砖被炸裂,南门火焰冲天,北门一度失守后又重新夺回。
而城中巷战已然开始。赵玄清带一千先头兵突破西门后,一路冲杀。街道间燃起大火,百姓惊惶逃窜,靖乱军被打散为数股,在巷口巷尾死守。
李丁率兵与赵玄清于西街遭遇,一场惨烈的搏杀随即展开。李丁奋力抵挡,终被一箭射中肩膀,重伤倒地。
“快撤!往钟楼退!”李丁高呼。
钱勇手提长矛在钟楼死战,支撑不住,鲜血染满衣甲,仍不退半步。
卫钟终出兵,亲率城中残军三百余人与赵玄清巷战。一时间,巴镇西侧巷弄化为血海地狱。
诸葛长明立于远处高台,遥望巴镇城内浓烟滚滚,摇头冷笑:“一个巴镇而已,何苦垂死挣扎?”
李仲庸杀入北门,孙景曜夺下南墙,四门已开三。
卫钟倚墙而坐,脸色苍白,身中两箭,仍望向天际:“主公啊……你若再不归,我这巴镇怕是守不住了……”
城楼上一面靖乱军旗帜终于被斩落,随风飘坠。
巴镇,在血与火中,迎来最为艰难的一刻。
喜欢乱世枭雄,从县令之子到帝王请大家收藏:()乱世枭雄,从县令之子到帝王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