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沮授
东汉末年,冀州魏郡(今河北临漳)的沮氏,是当地有名的儒学世家。
桓帝延熹年间,沮授出生时,家宅外恰好有一株老槐树开花,香气飘出数里,乡邻都说这是“奇才降世”的吉兆。
沮授自幼受家学熏陶,三岁识文,五岁诵《诗》,十岁便能与当地宿儒讨论经义,到了弱冠之年,已成为冀州闻名的才子,不仅精通经史,还深谙兵法谋略,更兼心怀天下,常对人说:“大丈夫当提三尺剑,安天下黎庶,岂能困于笔墨之间?”
当时的冀州,由州牧韩馥管辖。韩馥本是袁氏故吏,靠着世家背景上位,为人优柔寡断,却也想招揽贤才装点门面。
得知沮授的名声后,他亲自派人带着厚礼去请沮授,任命其为治中从事——这是州府里的要职,掌文书、察举人才,相当于韩馥的“左膀右臂”。
初入州府时,沮授便展现出过人的才干。
当时冀州遭遇蝗灾,百姓颗粒无收,韩馥束手无策,只能整日唉声叹气。
沮授却主动请缨,提出三条对策:一是开仓放粮,救济灾民,稳定民心;二是组织农户捕杀蝗虫,奖励捕蝗多者,减少灾害损失;三是召集工匠修缮水渠,为来年耕种做准备。
韩馥虽无主见,却也知道沮授的办法可行,便全权委托他处理。
沮授带着州府属吏,亲自下乡督办。
他白天跟着农户一起捕蝗,晚上在油灯下核对粮账,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
不到三个月,冀州的蝗灾便得到控制,灾民也都回到家乡,重新开垦田地。
韩馥见冀州恢复安定,对沮授愈发信任,甚至把兵权也交了一部分给他,让他统领州府的直属部队。
可沮授心里清楚,韩馥并非能成大事之人。
他曾多次劝说韩馥:“冀州地处中原,兵多粮足,是天下必争之地。如今董卓乱政,诸侯并起,明公若不早做打算,整军经武,恐会被他人吞并。”
可韩馥每次都笑着摆手:“我只求守住冀州,保一方平安,不愿卷入纷争。”
沮授看着韩馥怯懦的样子,心里满是失望,却也只能暂时隐忍——他知道,乱世之中,只有找到真正的“明主”,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渤海太守袁绍率部进驻冀州边境,派谋士逢纪去劝说韩馥“让贤”。
韩馥本就畏惧袁绍的威名,又听逢纪说“袁绍若攻冀州,韩氏必灭”,顿时慌了神,竟真的想把冀州让给袁绍。
消息传到沮授耳中,他连夜赶到韩馥府中,跪在地上劝谏:“明公!冀州带甲十万,谷支十年,是天下最强的州郡。袁绍不过是渤海一郡太守,兵少粮缺,全靠明公接济才能存活。如今他恩将仇报,想夺冀州,明公若奋起反抗,必能击败他!若将冀州让给袁绍,明公不仅会失去爵位,还会性命难保啊!”
韩馥却低着头,不敢看沮授:“我本是袁氏故吏,才能也不如袁绍。让他统领冀州,也是为了冀州百姓好。”
沮授还想再劝,韩馥却挥了挥手,让侍从把他扶了出去。
走出韩府时,沮授看着满天繁星,心里满是悲凉——他苦心经营的冀州,竟要毁在这样一个懦弱的人手里。
不久后,韩馥正式将冀州牧的印绶交给袁绍,自己则带着家眷迁往陈留。
袁绍入主冀州后,第一件事就是招揽贤才。
他早就听说沮授的才干,亲自派人去请沮授,见面时还拱手行礼:“先生是冀州名士,若能助我,我必能成就大业。”
沮授看着袁绍——这位“四世三公”的后裔,虽有野心,却也懂得礼贤下士。
他沉吟片刻,问道:“明公若得冀州,下一步打算如何?”
袁绍笑道:“我想先平定河北,再南下中原,统一天下。”
沮授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光亮,他起身拱手:“若明公真有此志,授愿效犬马之劳!”
袁绍大喜,立刻任命沮授为奋武将军,让他总领冀州军事,还允许他参与决策军政大事。
沮授也不负所望,很快为袁绍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战略规划:
“第一步,先灭公孙瓒,统一河北四州(冀州、幽州、青州、并州),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第二步,安抚百姓,发展生产,积蓄实力;第三步,迎汉献帝至冀州,挟天子以令诸侯;第四步,南下讨伐曹操、刘表等诸侯,最终统一天下。”
这套规划让袁绍眼前一亮,他拍着沮授的肩膀说:“先生的计策,正合我意!有先生在,我何愁大业不成?”
此后数年,袁绍按照沮授的计策行事,先是击败了冀州境内的叛军,又与公孙瓒展开激战,而沮授则始终陪伴在他身边,运筹帷幄,立下了汗马功劳。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公孙瓒率领三万精锐进攻冀州,驻军在界桥(今河北威县)。
袁绍亲自率军迎敌,却在开战前犯了一个错误——他想让自己的亲信麴义统领前锋,可麴义虽勇猛,却不懂兵法,沮授连忙劝谏:“公孙瓒的军队以骑兵为主,冲击力极强,前锋必须由懂阵法的将领统领。麴义将军虽勇,却不善应变,若让他当先锋,恐会失利。不如让张合将军统领前锋,张合将军精通兵法,能应对公孙瓒的骑兵。”
袁绍却不以为然:“麴义跟着我多年,忠心耿耿,我信得过他。”
沮授还想再劝,袁绍却已经下了命令。
结果开战当天,麴义果然中了公孙瓒的埋伏,前锋部队损失惨重。
袁绍见状,吓得想撤军,沮授却拉住他:“明公莫慌!公孙瓒虽胜了前锋,却也伤亡不小,而且他的军队深入我境,粮草不足。我们只需坚守营寨,再派一支奇兵绕到公孙瓒后方,截断他的粮道,不出十日,公孙瓒必退!”
袁绍采纳了沮授的计策,派张合率领五千骑兵,连夜绕到公孙瓒的后方,烧毁了他的粮草营寨。
公孙瓒得知粮草被烧,果然军心大乱,袁绍趁机率军出击,大败公孙瓒,斩杀了公孙瓒的大将严纲,缴获了无数军械。
经此一役,袁绍更加信任沮授,甚至把自己的印信都交给沮授,让他全权处理军事。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汉献帝从长安逃回洛阳,身边无兵无粮,处境艰难。
沮授得知后,立刻去找袁绍:“明公!如今汉献帝在洛阳,处境危急。我们若能派兵去洛阳,把汉献帝迎到冀州,就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到时候天下诸侯都会听从我们的号令,统一天下就指日可待了!”
这是沮授一生中最重要的计策之一,可袁绍却犹豫了。
他的谋士郭图、淳于琼等人劝道:“汉献帝就是个傀儡,迎他来冀州,反而会束缚明公的手脚。而且洛阳离冀州甚远,派兵去迎,会耗费大量粮草,得不偿失。”
袁绍本就对汉献帝没什么敬畏之心,听了郭图等人的话,便拒绝了沮授的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