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高顺(第2页)
这句话字字恳切,直指吕布行事鲁莽、不纳忠言的问题。
高顺希望吕布能认识到,许多王朝的覆灭并非没有忠臣良将,而是因为君主不能任用他们。
他提醒吕布在行事前要深思熟虑,避免因轻率决策而造成失误。
然而,这番肺腑之言却未能打动刚愎自用的吕布,吕布虽然表面上表示感谢,实则并未放在心上,依旧我行我素。
高顺的进谏并非一时兴起,而是贯穿于他追随吕布的全过程。
吕布占据徐州后,与袁术结盟,又多次背弃盟约,反复无常的行为让徐州地区的势力对其失去信任。
高顺多次劝说吕布要坚守信用,稳定盟友关系,集中力量对抗曹操等强敌,却始终不被采纳。
吕布甚至在关键时刻做出错误决策,如贸然进攻臧霸等地方势力,导致徐州内部动荡,消耗了大量兵力。
更令人唏嘘的是,吕布虽知高顺忠诚勇猛,却始终对他心存猜忌。
在郝萌叛乱后,吕布对麾下将领的信任度大幅下降,竟毫无理由地剥夺了高顺的兵权,将陷阵营交给自己的亲戚魏续统领。
魏续无论是军事才能还是威望,都远不及高顺,这一决策无疑是对陷阵营战斗力的严重削弱。
然而,吕布只在作战时才临时将部队交还给高顺指挥,这种既依赖其才能又不信任其忠诚的矛盾态度,让高顺的处境极为尴尬。
即便如此,高顺也毫无怨言。
每次作战时,他都毫不犹豫地接过指挥权,全力以赴投入战斗,从未因个人恩怨影响军心。
他深知陷阵营是自己心血的结晶,更是吕布军中的核心战力,在国家大义面前,个人的荣辱得失显得微不足道。
这种“君负我,我不负君”的忠义,在尔虞我诈的三国乱世中显得尤为难得,却也为他后来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当时的吕布军中,并非只有高顺看出了吕布的问题,谋士陈宫也曾多次进谏。
陈宫是吕布集团的核心谋士,为吕布夺取兖州、徐州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与高顺虽分工不同,却都以忠诚着称,两人也因此成为吕布集团中少有的敢于直言进谏的臣子。
然而,吕布对陈宫的进谏同样置之不理,甚至在后期对陈宫也产生了猜忌,导致君臣离心离德。
高顺在吕布集团中的处境,反映了乱世中忠臣的普遍困境。
他们身怀才能,心怀赤诚,却往往遇不到明主,最终只能空怀壮志。
高顺本可以像张辽等人一样,在吕布败亡后转投新主,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博取更高的功名,但他却选择了坚守忠义,这既是他的品格所在,也是他的悲剧之源。
东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在击败张绣、吕布等势力后,将目光投向了占据徐州的吕布。
此时的曹操已基本稳定了兖州局势,实力日益强盛,而吕布集团则因内部矛盾重重、外交失当而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曹操亲率大军征讨吕布,双方在下邳展开了一场决定命运的决战。
下邳是徐州的治所,地势险要,城防坚固,吕布在此经营多年,本有一战之力。
然而,此时的吕布已是穷途末路,他不仅未能团结内部力量,反而更加猜忌部下,甚至诛杀了多次进谏的谋士陈宫。
高顺虽知大势已去,却始终坚守城池,与曹操大军浴血奋战。
曹操大军抵达下邳后,并未立即发起强攻,而是采取了围而不攻的策略。
他派遣使者劝降吕布,希望不战而屈人之兵,但吕布在陈宫等人的劝说下拒绝投降。
曹操见劝降无效,便下令包围下邳城,切断了城中的粮草供应与对外联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下邳城内的粮草日益匮乏,士兵的士气也逐渐低落,吕布集团的处境越来越艰难。
在围城期间,高顺始终坚守在战斗第一线。
他率领陷阵营多次击退曹操军队的进攻,利用下邳城的防御工事与曹军周旋。
陷阵营虽然精锐,但在曹操大军的持续围攻下也损失惨重,七百锐士逐渐减员,战斗力大不如前。
高顺深知局势危急,曾建议吕布组织突围,寻找外援,但吕布因猜忌心重,担心突围时被部下出卖,始终未能下定决心。
同年十二月,下邳城内的局势彻底失控。
吕布部将侯成、宋宪、魏续等人因不满吕布的猜忌与暴虐,又看到大势已去,暗中勾结曹操,准备献城投降。
侯成等人趁吕布熟睡时将其捆绑,随后打开城门,迎接曹操大军入城。
下邳城就此陷落,吕布集团宣告覆灭。
高顺与陈宫等人一同被俘,押至曹操面前。
面对生死抉择,这位一生忠勇的将领展现出了最后的气节。
史载,曹操审问高顺时,他“默然不语”。
没有求饶,没有辩解,更没有像吕布那样摇尾乞怜,只是以沉默表达自己不愿背弃旧主的决心。
曹操素来爱惜人才,他深知高顺的军事才能,也知道陷阵营的威名,如果能将高顺收归麾下,必将增强自己的实力。
因此,曹操或许曾试图劝降高顺,希望他能像张辽一样归顺自己。
然而,高顺的沉默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
他一生追随吕布,即便吕布对他猜忌、剥夺他的兵权,他也从未改变忠诚之心。
在他看来,忠臣不事二主,既然吕布已败,自己也无颜苟活于世。
这种忠义观念在今天看来或许有些迂腐,但在当时却是士人普遍坚守的道德准则。
曹操见高顺毫无归顺之意,深知这位将领的忠诚无法动摇。
如果强行留下高顺,不仅难以保证他会真心效力,反而可能给自己留下隐患。
在乱世中,忠诚是可贵的品质,但对于敌对势力的忠臣,往往只能痛下杀手。
最终,曹操下令将高顺与陈宫一同处死,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临刑前,高顺神色自若,从容赴死。
他没有对自己的命运表示遗憾,也没有对曹操表示怨恨,只是平静地接受了结局。
他用生命践行了自己对“忠义”二字的坚守,也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悲壮的句号。
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吕布在被俘后不断求饶,希望能投靠曹操,却因刘备一句“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而被曹操下令缢杀,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高顺的死,让曹操军中许多将领都感到惋惜。
张辽等人曾与高顺共事,深知其才能与品格,或许也曾试图为他求情,但最终未能改变曹操的决定。
高顺的死,不仅是吕布集团覆灭的标志,更象征着一种乱世中坚守忠义的精神的消逝。
高顺的一生,如同一颗流星,短暂却璀璨。
他没有关羽“威震华夏”的赫赫战功,没有赵云“浑身是胆”的传奇经历,甚至连完整的生平记载都寥寥无几,但他的名字与“陷阵营”的故事却在史书中流传千年。
他的形象或许不够丰满,但他的品格与才能却足以让他在三国名将中占据一席之地。
后世对高顺的评价多集中于两点:一是其军事才能,他打造的陷阵营成为三国精锐部队的代名词,后世兵家对其“精练齐整、每战必克”的治军理念推崇备至。
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精锐部队往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如秦朝的锐士、汉朝的羽林军、唐朝的玄甲军等,陷阵营虽规模较小,却以其卓越的战绩与独特的治军模式,成为其中的典范。
高顺注重质量而非数量、注重训练而非空谈的军事思想,对后世军事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是其忠义品格,在吕布这样反复无常的主公麾下,他始终坚守臣节,即便被猜忌、被剥夺兵权,也从未背叛,最终以死明志,这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义”的象征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义一直是备受推崇的美德,高顺的事迹虽然不如关羽那样广为人知,却同样体现了这种美德的核心内涵。
他的忠义不是盲目追随,而是在看清主公缺陷后的坚守,这种忠义更显可贵。
唐代史学家虞世南曾评价高顺:“顺托身失所,迷逺不复,遂陷极刑,可谓不幸。然观其行也,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亦一时之良将也。”
这段评价既指出了高顺遇人不淑的不幸,也肯定了他的品格与才能,可谓客观公正。
宋代文学家苏轼也在文章中提及陷阵营,称其“七百锐士破万军,古之未有”,对陷阵营的战斗力给予了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