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 金粉世家2(第2页)
"不过是随心而诵罢了。"俞瑾合上书,"七少爷厚赐,无以为报。若不嫌弃,我有一小物相赠。"
她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钢笔——这是她这几日利用闲暇时间,用羽毛和墨水自制而成的简易钢笔。
"这是...?"燕西好奇地接过。
"钢笔,西洋书写工具,比毛笔方便许多。"俞瑾演示了用法,"我手艺粗糙,七少爷将就着用。"
燕西试写了几个字,惊喜道:"妙极了!比我在洋行见过的还要顺手。俞小姐真是心灵手巧。"
两人相视一笑,气氛融洽起来。燕西顺势坐下,与俞瑾聊起诗歌文学。俞瑾小心应对,既不过分显露现代知识,又不失才女本色。当燕西提到最近流行的新诗运动时,她恰到好处地评论几句,引得燕西连连称奇。
"没想到俞小姐对文学有如此见解!"燕西眼中闪着光,"下周我们有个诗社聚会,不知俞小姐可愿赏光?"
俞瑾正要回答,忽听门外一声轻咳。转头望去,一个穿着淡蓝色旗袍的少女站在门口,手里捧着一叠书稿。
"清秋来了!"燕西起身相迎,"正巧,我给你介绍,这是暂住我们家的俞瑾小姐,才学不凡。俞小姐,这是冷清秋,我的...好友。"
俞瑾心头一震——冷清秋!原着中的女主角,那个最终与燕西悲剧收场的女子。眼前的少女约莫十七八岁,清丽脱俗,如空谷幽兰,眼神清澈中带着一丝忧郁。
"久闻冷小姐大名。"俞瑾真诚地说。在原着中,她对这位才情横溢却命运多舛的女子充满同情。
冷清秋有些惊讶:"俞小姐认识我?"
"燕西提起过。"俞瑾随口圆过,上前握住冷清秋的手,"你写的诗我很喜欢。"
这下连燕西都诧异了:"我何时提起过?俞小姐又怎知清秋写诗?"
俞瑾暗叫一声糟糕,急中生智道:"昨日听四小姐道之提起,说燕西有位才女好友常来府上。我见冷小姐手拿书稿,故猜测是诗作。"
冷清秋腼腆一笑:"不过是些拙作,难登大雅之堂。"她将书稿递给燕西,"上次答应给你看的,请多指教。"
燕西接过,随手翻了几页,赞叹不已。俞瑾在一旁看着,心中百味杂陈。按照原着,燕西最终会爱上冷清秋,可现在...
"俞小姐也来看看。"燕西热情地招呼她,"清秋的诗别具一格。"
俞瑾凑近阅读,确实才华横溢。一首《春夜》尤其动人:"月色如水浸楼台,梨花院落夜风来。心事一腔谁与诉,独对青灯写素怀。"
"写得真好。"俞瑾由衷赞叹,"尤其是'浸'字用得妙,把月光的流动感全写活了。"
冷清秋眼睛一亮,没想到俞瑾能一眼看出她的匠心。两人就诗歌聊了起来,竟把燕西晾在一边。燕西不以为忤,反而兴致勃勃地听两位才女交锋。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冷清秋告辞离去。燕西亲自送她出门,留下俞瑾一人在房中发呆。
她原以为可以超然物外,冷眼旁观这段注定悲剧的爱情。可今日一见冷清秋,那份纯真才情让她心生怜惜;而与燕西的交谈,又让她不由自主被吸引。若按原着,她应该撮合二人;可若改变了历史,又会发生什么?
正沉思间,又有人敲门。这次是四小姐道之。
"没打扰吧?"道之笑眯眯地走进来,"我来看看我们家的新晋红人。"
俞瑾连忙让座。道之性格爽朗,很快打开了话匣子。
"你一来就帮母亲理清了账目,可算立了大功。"道之压低声音,"二姨太那边气得不行,以往账目都是她管着,油水可不少呢。"
俞瑾恍然大悟,难怪今天在走廊遇到二姨太,对方眼神冷得像刀。
"多谢四小姐提醒。"俞瑾感激道。
"叫我道之就好。"四小姐摆摆手,"我看燕西对你很有好感,这是好事。他虽风流了些,但本性不坏。只是..."她欲言又止。
"只是什么?"
"冷清秋。"道之轻叹,"那丫头单纯得很,对燕西一往情深。燕西待她也好,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今日见你与燕西谈诗,他那眼神...我从没见他对清秋那样过。"
俞瑾心头一跳,连忙道:"我与七少爷不过是初识,谈得来罢了。"
道之意味深长地笑了笑:"时间不早了,你歇着吧。对了,明日我带你去见几位姐妹,她们都想认识你呢。"
送走道之,俞瑾推开窗户,让夜风吹散脸上的燥热。远处,燕西正从大门走回来,月光下的身影修长挺拔。他似乎感应到目光,抬头望来,冲俞瑾挥了挥手。
俞瑾慌忙退回房中,心跳如鼓。她摸着自己发烫的脸颊,暗骂自己没出息——一个挥手就乱了方寸,哪还有现代女性的冷静自持?
可转念一想,她现在的的确确活在1920年,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民国女子。那些在现代看来老套的浪漫,放在这个时空里,却是如此鲜活动人。
窗外,一阵风吹过,梨花纷纷扬扬落下,如同命运撒下的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