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李三一和秦怀玉战前讨论武侯关
大武六十四年六月初七,武侯关外
时光荏苒,转眼间,李三一已经在武侯关驻守了整整一个月。这一个月里,他经历了从最初的紧张到如今的习以为常。
在这个月中,李府迎来了一件喜事——妾室木竹清顺利分娩,为李三一诞下了他的长子。这个孩子在双河镇的宅子里降生,而这次,李三一亲自为孩子取名,叫做“李玉河”。
然而,由于木竹清刚刚生产,身体还未完全恢复,李府的搬家计划不得不再次推迟一个月,等她出了月子之后,再进行最后的搬迁。
就在李三一为家中琐事忙碌的时候,前方传来了威国的消息。
秦怀玉统领向李三一禀报:“少爷,威国那边有新的动态。由太子府外戚苏杭高担任主帅,副帅则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将。他们已经开始与这位主帅接触,据观察,此人过往来看贪功好财。”秦怀玉统领道。
“嗯,来了多少人?”李三一皱起眉头,一脸严肃地问道。
秦怀玉统领连忙上前一步,拱手回答道:“回少爷,此次前来的人数共计一万,都是从甘南州和甘孜州抽调而来的。同时,他们也加强了与大武边境的力量。再加上武侯关原本驻守的两千人,总共是一万两千人。”
李三一略微思考了一下,然后叹息道:“咱们这里有两个千夫队的人马,再加上亲卫队,人数超过四千。虽然防守起来应该足够了,但要想主动出击,恐怕还是有些力不从心啊。”
秦怀玉点头表示同意,接着说道:“少爷所言即是,但是人数多了确实不好摆开阵势。威国这次来了一万多人,就算他们倾巢而出,最多也只能摆开三千人进行进攻,其他的人只能作为预备队待命。不过这样一来,后勤保障的压力可就大了。”
李三一若有所思地摸了摸下巴,分析道:“他们毕竟是在自己的国家作战,而且离都城也不过只有六七天的路程。所以,后勤方面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秦怀玉笑了笑,接口道:“呵呵,少爷说得对。但如果我们真的把武侯关给打下来了,那这个威国恐怕就得慌了神了。因为出了武侯关之后,离都城就只剩下一个关口了,而那个关口就是都城的门户。到时候,这个太子可就是在玩火自焚啊。”
“以前这里可是四国纷争之地,如今却成了咱们的封地,真不知道是哪个家伙给那威国太子出的主意,居然敢来攻打咱们!”李三一满脸戏谑地调侃道。
秦怀玉闻言,嘴角微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应道:“我看呐,多半是那些个文臣幕僚出的主意,毕竟他们整日里只知道耍嘴皮子,真正打起仗来,可就没那么厉害了。要是有个武将在旁边提点一下,估计就不会想出这么个馊主意了。”
李三一哈哈一笑,似乎对秦怀玉的说法颇为赞同,他大手一挥,接着说道:“罢了罢了,先不管这些了。还是说说那威国六皇子的秘密基地吧,你说那里能不能直接通到武侯关呢?”
秦怀玉略一思索,回答道:“嗯,应该是可以的。这两次交易期间,我们已经陆续派了三百人过去,今天再派过去五百人,到时候只要他们在那边里应外合,咱们这里的压力也能小一些。”
李三一闻言,满意地点了点头,又追问道:“那威国六皇子那边对咱们的行动有没有什么反应?”
“目前还没有发现什么异常情况,要么就是他真的没有发现,要么就是他在故意装作若无其事。少爷,你说他会不会是故意把他的这个秘密基地告诉我们,然后我们知道后,再派人过去,里应外合,这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拿下武侯关。而到时候,驻守的将领又是换成太子府的人,一旦出了什么事情,那可就是太子一系的责任了,跟他可就没有半点关系了。你说这算不算是六皇子在借刀杀人,以此来打击报复太子呢?”秦怀玉分析道。
李三一听,觉得秦怀玉的话很有道理,不禁点头称是:“嗯,你这么一分析,确实很有可能啊!不过不管怎样,只要我们能成功拿下武侯关,那它就是我们的了。至于威国的太子和六皇子,对我们来说,他们都不过是外人罢了。”
秦怀玉也表示赞同:“没错,只要我们拿下武侯关,那我们就有两个关口了,这样一来,封地就只剩下东边草原的威胁了。”
说到这里,李三一突然想起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连忙问道:“对了,烽火台上的那些重型弓弩布置得怎么样了?”
“二十五座烽火台,每座烽火台上都设有两台重型弓弩,而在这些烽火台之间,又均匀地分布着六台重型弓弩。如此一来,整个与武侯关相对的区域,总共布置了八十六台重型弓弩。不仅如此,军械司还在加紧双河镇的宅子中进行生产,预计再过半个月,就能将所有的烽火台全部布置完成。这次为了满足需求,我们从伯爵城池调来了一半的重型弓弩,否则还真难以凑齐这么多。”秦怀玉详细地回答道。
李三一紧接着询问:“那么,步兵和重型弓弩之间的协同进攻训练情况如何?”
秦怀玉皱起眉头,无奈地说:“我们在后方模拟了武侯关的场景,进行步弓协同作战的练习。然而,效果并不理想,主要问题在于弓弩的准头太差。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五十多人受了重伤,其中三十多人伤势严重,恐怕需要退役。”
李三一沉思片刻,果断地说:“既然如此,那就先暂停训练,看看军械司是否能够解决弓弩精度的问题。”
秦怀玉点头表示同意,并补充道:“我之前询问过秦甲一,他说要改进水车锻造机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因为目前使用的水车动力相对较小。”
李三一稍作沉思,然后缓缓说道:“嗯,既然已经有了改进的方向,那就很好。那么,连弩与步兵的协同作战方面,目前的情况又是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