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社会福利体系改革之议(第2页)
全息投影的蓝光突然剧烈震颤,像素颗粒重组时发出细微的电流嗡鸣,画面切入了位于 3 号经济圈边缘的云岭镇。陈梅裹着洗得发灰的针织披肩,站在没有暖气的公寓里瑟瑟发抖,墙角的电子温度计显示室温仅 12c。褪色的窗帘被穿堂风掀起一角,露出窗外锈迹斑斑的晾衣杆,上面挂着的工装裤被风吹得拍打着墙壁,发出类似工厂纺织机运转时的空洞回响。
她抚摸着女儿用胶带修补过的书包,指腹在磨损的帆布上停顿许久:"上个月工厂彻底关张那天,老板说智能纺织机的维护成本只有人工的十分之一。" 窗外传来无人机配送货物的嗡鸣,她突然剧烈咳嗽起来,掌心沾满的不是灰尘,而是弥漫在工业区二十年的纺织纤维。镜头扫过墙角堆叠的医疗账单,最上方那张肺癌筛查通知单边缘已经卷起毛边。
经济学家陆明远的全息影像在数据洪流中浮现,他身后的北欧试点地区三维模型正在实时更新:"2024 年冰岛试点数据显示,领取 uBi 群体中,35% 选择参与技能再培训,21% 投入艺术创作领域。" 他挥动手臂,数据瀑布中跃出个虚拟创业者 —— 那是位坐在轮椅上的程序员,正用眼神操控设备开发无障碍 App。"当生存焦虑解除,人类文明的创造力将迎来真正的黄金时代。" 穹顶投影突然分裂成无数数据流,重组出未来城市的生态图景:共享农场里,Ai 与人类协作种植作物;社区工坊中,老人教孩童制作传统手工艺品,这些画面最终凝结成不断攀升的幸福指数曲线。
他通过全息发布会展示了多个成功创业案例:27 岁的华裔女孩林雨桐在全息投影中重现了创业历程,她戴着珍珠白的智能眼镜,指尖在半空中滑动,调出 vr 教育软件的开发日志。在虚拟课堂的演示画面里,西藏牧区的孩子戴着轻便的 vr 设备,穿越到敦煌莫高窟,壁画上的飞天神女衣袂飘飘,甚至能感受到洞窟内千年的微风拂过脸颊;硅谷归国的环保工程师团队则在全息沙盘上展开了他们的电子垃圾处理工厂,银白色的智能机器人手臂末端镶嵌着纳米级切割装置,在 Ai 算法的指挥下,将废旧电路板拆解成闪烁着金属光泽的零件,这些零件最终被转化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
发布会现场还实时连线了三位创业者。东京的自由职业插画师在全息影像中展示着自己的工作室,墙壁上挂满了为儿童绘本绘制的奇幻场景,她眼眶湿润:“每月固定的 uBi 让我能拒绝那些违背创作理念的商单,现在我终于能画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 德国的生态农场主通过全息投影,将自家农场的实景投射在会场中央,无人机群掠过绿色的麦田,自动播种机在土壤中埋下未来的希望。
而社会学家沈清霜则组织了一场历时三个月的实地调研,她的团队带回的影像资料如同尖锐的手术刀,剖开了社会福利体系的深层病灶。在北方一座被标记为 “长期救济依赖区” 的工业老城中,生锈的铁轨横穿整个城区,铁轨两侧堆积着锈蚀的工业设备,像是远古巨兽的残骸。镜头扫过青苔斑驳的红砖楼群,居民楼外墙上歪斜的晾衣绳随风摇晃,几件褪色的旧衣物在细雨中耷拉着,如同垂死者的手臂。街道上垃圾堆积如山,黑色塑料袋里渗出的褐色污水蜿蜒成溪,与地面的油渍、化学废料混合成诡异的彩色纹路。腐烂的食物残渣在盛夏高温中发酵,成群的绿豆蝇裹着腐臭在阳光下盘旋,嗡嗡声透过视频画面都能让人头皮发麻。
公共设施破败不堪,路灯大多只剩扭曲的金属骨架,黑暗笼罩着坑洼不平的街道,只有几盏挂着蜘蛛网的老式路灯,在潮湿的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昏黄光芒。光晕里,灰毛老鼠叼着发霉的面包屑,在翻倒的垃圾桶间来回穿梭,垃圾桶里堆积着过期的救济食品包装,与散落的针头、药瓶形成刺眼的对比。画面突然聚焦在一扇斑驳的铁门前,门上用红漆歪歪扭扭地写着 “救济物资领取处”,铁门内侧传来重物倒地的闷响,紧接着是此起彼伏的咒骂声,镜头拉近,门缝里飘出一股混杂着酒精与尿骚味的浊气。*
画面切换到一栋废弃的工厂宿舍楼,锈蚀的铁门半掩着,门框上 "安全生产,重于泰山" 的标语已被风雨侵蚀得残缺不全。二楼的窗口飘出呛人的大麻烟雾,几个骨瘦如柴的年轻人歪靠在褪色的布艺沙发上,他们面前的茶几上散落着注射器和扑克牌,浑浊的眼球布满血丝,当镜头对准他们时,有人突然抄起啤酒瓶砸向镜头,玻璃碎裂的瞬间,画面剧烈晃动。
"这些年轻人并非天生懒惰。" 沈清霜在新闻发布会上将画面定格在某个少年空洞的眼神特写,身后大屏幕同步投射出数据图表,"这个社区适龄劳动力失业率高达 67%,但周边工业园区却存在 3.2 万个技术岗位缺口。" 她举起一沓厚厚的调研报告,纸张边缘因频繁翻阅卷起毛边,"我们应该加大职业培训投入,就像十年前的技术扶贫计划那样,建立 ' 培训 - 实习 - 就业 ' 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
她的提议迅速得到了产业界的响应。在长三角某智能装备制造集团的线上发布会上,Ceo 李宏毅展示了工厂的三维建模图:原本闲置的 d 区厂房已改造为现代化培训中心,智能机器人操作台与 Ar 模拟系统整齐排列。"我们将开放五条自动化生产线作为实训基地," 他敲了敲身后大屏幕上闪烁的编程代码,"每位学员都将配备专属 Ai 导师,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掌握工业机器人调试技术。"
与此同时,社会舆论场却掀起惊涛骇浪。在东北某老工业基地的锈迹斑斑的工业仓库里,数百名工人自发组织集会。老钳工王师傅攥着沾满机油的扳手,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他踩着生锈的铁梯爬上堆着废弃零件的木箱,身后巨大的机械臂垂落着断裂的电缆,像是沉默的控诉者。"看看我们这双手!" 他突然举起布满老茧的手掌,掌心的油污在探照灯下泛着黑光,"四十年工龄换不来一次技能培训?uBi(全民基本收入)不是施舍,是让我们这些被时代抛下的人,能有尊严地完成技术转型!" 台下此起彼伏的金属碰撞声中,有人举起用齿轮和铁链串成的标语牌,"技术革命不该让工人陪葬" 的红字在探照灯下刺目。角落里蜷缩着几个戴护目镜的青年技工,他们膝盖上摊开的《机器人操作手册》,边角已被汗水浸得发皱,书页间夹着的火车票根,记录着他们从三线城市奔赴培训中心的求学之路。*
与此同时,CBd 顶层的玻璃咖啡厅里,中央空调的嗡鸣都压不住争论声。市场部经理李娜将平板电脑重重拍在大理石桌面,屏幕上的财务报表随之剧烈晃动。"税率每上调 1%,我们的海外订单就要流失 5%!" 她推了推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扫过四周西装革履的同行,"现在裁员名单已经拉到第三页了,难道要把剩下的人也逼成社会负担?" 邻桌的年轻程序员突然站起来,领带歪斜地扯开衬衫领口:"可 Ai 替代率下个月就要突破 30%!不改革福利,我们这些 ' 人肉代码机 ' 早晚被扫进历史!" 水晶吊灯下,有人打开笔记本疯狂记录数据,有人对着手机低声汇报,咖啡杯底的冰块融化,在账单上晕开深色的水渍。
而在城市地下二十米的防辐射实验室,不锈钢墙面上布满弹孔状的烧灼痕迹。那个兜帽人枯瘦的手指在全息键盘上飞舞,蓝光映得他脸上的机械义眼泛起诡异的红光。培养舱里的液态氮不断升腾,将贴满 "神经接口实验体" 标签的金属箱包裹在白雾中。"阶级对立还不够尖锐?" 他突然扯下兜帽,露出半张布满增生组织的脸,机械义齿开合间喷出刺鼻的电子烟雾,"那就让 Ai 伪造政策文件,再煽动失业者冲击议会大厦 —— 混乱的火焰,越旺越好。" 警报声骤然加剧,通风管道里传来指甲抓挠金属的声响,某个培养舱的观察窗突然浮现出一张扭曲的人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