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长风乙做标靶?!
他顿了顿,目光直视镜头:
"在过去的几天里,我注意到国际上有很多关于这项技术的质疑声音。有人说这违背物理定律,有人说这是'用竹竿捅星星的现代神话'。这些质疑很正常,因为从常规思维来看,拦截高速飞行的洲际导弹确实几乎不可能。
"
李明远站起身,走到指挥中心中央的大屏幕前:
"但科学进步的历史,就是不断突破'不可能'的历史。'天网'系统之所以能够实现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是因为我们采用了全新的思路——
"
他指向屏幕上显示的系统示意图:
"首先是'饱和拦截'理念。与传统的'单发精确打击'不同,我们不追求单枚拦截弹的高命中率,而是同时发射多枚拦截弹,形成一个'概率空域',只要有一枚拦截弹在足够近的距离引爆,就能对来袭导弹造成致命伤害。
"
全球各地的解说员几乎同时发出嘲讽的评论:
星条国解说员:
"听听这荒谬的理论!他实际上是在承认无法精确命中,所以打算靠数量取胜。这就像一个射击技术差的人,希望通过多开几枪来提高命中率。这在理论上听起来有道理,但在实际操作中...
"
北极熊国解说员:
"...这完全忽视了基本的物理限制!即使发射一百枚拦截弹,每一枚想要接近高速飞行的导弹,仍然如同大海捞针。这不是简单的数量问题,而是根本性的技术障碍!
"
白象国解说员:
"...这听起来像是在用大炮打蚊子,而且还是在闭着眼睛的情况下!
"
指挥中心内,李明远对外界的嘲讽充耳不闻,继续他的解说:
"其次是我们的预警雷达网络和计算中枢。传统观点认为,雷达无法持续准确追踪高速飞行的导弹,计算设备无法及时处理复杂的弹道数据。但通过多点雷达协同工作,我们可以在导弹发射初期获取足够的数据,然后由我们的计算中枢——
"
他指向一个被各种管线和电缆环绕的庞大设备:
"——这个由数百个机械计算单元和电子电路组成的系统,能够基于初期数据预测导弹的可能飞行路径,确定最佳拦截点。
"
世界各地的专家纷纷发出不屑的笑声:
亨德森教授对周围的记者说:
"看那堆笨重的机械和真空管!这就是他们所谓的'计算中枢'?说实话,我的手表可能比那玩意儿计算得还快!
"
佩特罗夫院士嗤之以鼻:
"预测导弹的'可能'飞行路径?这不是科学,这是占卜!现代导弹可以在飞行中多次改变轨迹,任何基于初期数据的预测都将完全失效。
"
李明远仿佛能听到这些嘲讽,嘴角微微上扬:
"今天的测试,我们将使用改装后的'长风-乙'型导弹作为靶标。
"
大屏幕上显示出靶弹的基本参数:最大飞行速度每小时约20000公里,可在飞行中进行多次轨道调整,具备反侦测能力...
这些参数一经公布,立刻在国际上引发新一轮震动:
"这...这比'猎鹰'和'暴风雪'的性能还要强!
"
"他们打算拦截这样一个怪物?
"
"完全是自取灭亡!
"
星条国国防部紧急会议室内,军方专家们面面相觑。
"这些参数是真的吗?
"一位将军难以置信地问。
麦克斯韦尔防长皱着眉头:
"根据我们的分析,数据大致属实。'长风'系列的性能确实超出我们之前的预期。
"
"那么,
"另一位专家低声说,
"如果他们能够拦截自已的'长风'导弹...
"
房间内一片沉默,没有人愿意把这个可怕的推论说完。
404基地指挥中心,李明远回到主控台前,坐下后,平静地宣布:
"测试将在五分钟后开始。首先,我们将发射靶弹,模拟敌方的洲际导弹攻击;然后,'天网'系统将自动探测、计算并发射拦截弹。整个过程将由系统自主完成,没有人为干预。
"
他微微一笑:
"现在,让我们拭目以待,科学与信念的力量将如何战胜'不可能'。
"
观察站内,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和观察员交头接耳,脸上写满了不信和嘲讽。
"这简直是世纪笑话!
"一位星条国记者对同伴说,
"等着看吧,五分钟后,他们要么会找借口取消测试,要么会上演一场精心设计的'魔术表演'。
"
"我打赌是后者,
"另一位北极熊国记者冷笑道,
"他们会用某种预设轨道的慢速目标,然后宣称那是'洲际导弹'。典型的东方式欺骗。
"
一位白象国记者不屑地说:
"无论如何,这都将成为科技史上最大的笑话。李明远?哼,明天这个名字将成为'自取其辱'的代名词!
"
记者们笑着,准备见证一场注定失败的闹剧,全然不知,历史的车轮正在悄然转动,一个将改变世界战略格局的时刻即将到来...
指挥中心内,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李明远面前的倒计时显示屏上,数字无情地减少着:
"靶弹发射倒计时:3分钟...
"
李明远环视一周,指挥中心内的每个人都紧盯着自已的岗位,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而专注的气氛。他知道,此刻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这里,数亿人正透过电波,注视着这场被称为
"不可能任务
"的挑战。
"李总工,
"张部长走到他身边,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你确定要用'长风-乙'作为靶弹吗?那可是我们最先进的导弹,如果被拦截...
"
"就证明我们的防御系统更加先进。
"李明远淡然一笑,
"科技竞赛中,进攻永远只是半个胜利,防御才能赢得全局。
"
"靶弹发射倒计时:1分钟...
"
李明远回到主控台前,重新面对镜头:
"各位观众,我们的测试即将开始。请注意,我们使用的靶弹'长风-乙'是目前世界上速度最快、机动性最强的导弹之一。这不是一场预设好的表演,而是一次真实的极限挑战。
"
观察站内,外国记者们的笑声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