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8章(第2页)

重刑重典,根源何在?

宋讷不过是刚好契合上面的喜好罢了。

可这话谁敢说?

朱元璋的手指在龙椅扶手上轻叩。

那御史接着说:

“那学子张显受杖责后,竟在思过院的窗棂上悬颈而亡。窗棂离地不过三尺,可见其求死之决绝,实是闻所未闻!”

朱元璋面色渐沉。

他虽主张严苛治学,但闹出此等骇人听闻之事,确实有损朝廷体面。

“够了!”朱元璋一拍扶手,殿中瞬间寂静,“宋讷何在?”

“回陛下。”礼部尚书出列,“昨日天气突变,宋祭酒发起高热,正卧床休养。”

朱元璋微微冷笑一声:“倒是病得及时。”

他扫视群臣:“国子监之事,咱自有决断。定给天下一个交代!”

……

武英殿。

朱元璋坐在御案前,手中捧着通政司刚呈上的请愿书。

“国子监生刘文焕谨奏...”

“学生闻教化之道,如春风润物...”

老朱粗粝的指尖,抚过纸上工整的小楷,字迹端正清秀,却自有风骨。

这封为同窗张显鸣冤的请愿书,竟无半句过激之言,反倒言辞委婉,又重论述,并无长篇大论。

“国子监月课七次、季考三次...监生晨起寅时,夜读至子初...”

“非学生畏苦...然弦紧易断,人劳易竭...”

至于张显的情况,也是着重其人,而非宋讷。

既陈述张显“性本纯良,勤学不辍”,又详述其“家贫母老,鬻产供读”。

至于违背监规,则是“私藏格物笔记,实为求知心切”。

提及自缢一事时,只写“不幸殒身”。

“......同窗二十七人联名具保,张显绝非悖逆之徒。其私藏科学院笔记,实为贴补膏火之资,请正其名......”

朱元璋轻哼一声。

这刘文焕倒是有分寸,极其委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