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2章 内附表
金正三的话如同一声惊雷,在原本就惶惶不安的宗室,以及这些官员心中炸开。
“请示圣裁?由大明皇帝陛下决断嗣君人选?”
殿内顿时一片死寂,落针可闻。
所有宗室、大臣都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正三仔。
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惊愕、困惑,甚至是一丝难以言喻的恐惧。
按照百余年来藩属关系的惯例,朝鲜王位继承,虽需得到大明皇帝的册封方可名正言顺,但这通常只是一个“走过场”的程序。
流程向来是朝鲜朝廷内部根据宗法制度商议定下人选,然后上奏北京,请求“天朝”予以承认和册封。
大明一般不会,也鲜少直接干预其内部推选过程,只要人选大体符合礼法且对大明恭顺,北京都会痛快地下发册封诏书。
这是一种默契,也是大明对“事大至诚”的藩邦的一种尊重和优待。
可现在,金正三竟然提出,要将“推选”这一步也交给大明皇帝……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宗正颤声开口,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金……金大人此言……是否过于……依照祖制惯例,嗣君当由我朝议定,再报请天朝册封即可。如今直接请圣天子裁决,这……这于礼制不合啊,天朝陛下日理万机,岂会轻易介入我藩国内部嗣立之事?”
他的话音未落,另一位相对年轻的宗室也怯生生地附和,语气中带着不解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抵抗:“是啊,金大人。莫非……莫非是抗倭之后,天朝对我朝鲜有了新的……期许?”
他不敢说得太明白,但意思很明显:是不是大明打赢了倭寇,觉得功劳太大,觉得朝鲜王室实在无用,想要加强对朝鲜的控制了……
金正三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心中冷笑,脸上却依旧是那副沉痛而为国担忧的表情。
他重重叹了口气,声音洪亮地反问道:“祖制?惯例?诸位!如今还是拘泥于祖制惯例的时候吗?”
他环视四周,目光锐利:“先王新丧不过两月,新君登基十日便遭天谴!这是普通的王位更迭吗?”
“这是百年未有之惊天巨变!市井流言汹汹,皆言李氏德衰,天不佑朝鲜!军心民心浮动,八道震荡!”
“此时若我等自行议立新君,且不论能否服众,万一所选非人,或再有不测,抑或引来天朝疑虑,谁人能担此干系,谁人能负起这可能导致社稷倾覆的责任……”
他一句紧似一句,如同重锤敲打在每个人的心上:“至于天朝是否会有新的期许……金某不才,曾有幸面圣,蒙首辅申阁老垂询。以我所见所闻,天朝陛下与阁老们,最关心的乃是我朝鲜能否稳如磐石,永为大明东藩,不再生乱,不再为倭寇所乘!”
“如今我朝鲜自身接连巨变,已显不稳之象,若不能彻底打消天朝疑虑,取得陛下毫无保留的信任与支持,诸位以为,我朝鲜还能安然度过此劫吗?”
他顿了顿,声音压低,却更具压迫感:“由大明皇帝陛下圣心独断,亲自指定嗣君,乃至……做出更有利于朝鲜江山永固、黎民安泰的安排,这才是最大的忠孝,这才是对列祖列宗、对朝鲜万民负责,唯有如此,才能借天朝之威,瞬间平息所有流言与躁动,才能让那些心怀叵测之徒不敢妄动。这才是真正的‘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
金正三的话,巧妙地将“天意”、“民心”与“大明意志”捆绑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无可抗拒的洪流。
他暗示甚至明示,不这么做,朝鲜就可能内乱甚至亡国;这么做了,就能得到大明全力庇护,稳住局面。
许多官员,宗室人员低下了头,不敢再言语。
他们中的聪明人早已从市井流言的迅猛传播和各地官府、军衙异常“迟钝”的反应中,嗅到了不寻常的味道。
这背后若是没有人组织、纵容甚至推动,绝无可能。
再联想到金正三从去过北京,以及他与帅爷方面过从甚密的关系……
那场“天火”,恐怕并非单纯的天灾。
而金正三此刻的提议,或许正是“天意”之后的“人事”!
宗室们更是面如死灰。
他们力量本就分散弱小,面对手握汉城兵权、且似乎得到了帅爷默许甚至支持的金振山,他们根本无力反抗。
那位老宗正嘴唇哆嗦了几下,最终也只是化作一声无力的长叹,颓然垂首。
支持李倧的一派也彻底哑火。
他们明白,一旦交由大明朝决定,李倧的机会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