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3章(第2页)

“刘尚书所言极是!”

兵部尚书侯恂出班接过话题:“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道德的约束,让官员们处在难以抉择的地步,

新朝若是请他们出来做官,他们做还是不做?

答应做官,那让他们如何面对百姓?如何面对史书?

不做,那就是不给新朝面子,尤其是新朝局势未稳的情况下,官员就是嘴不稳定因素,很可能就会出现登高一呼,山鸣谷应,这是当权者最怕的。

明着不好干掉,但暗地里有的是手段,与其连累家眷,不如自杀身亡。

一来保全了名声,史书留名;

二来保全了家眷,哪怕是新朝统治者也不大会对这种人的家眷动手的,甚至还会表彰,以彰显其仁慈和节气,用以收拢人心!”

“对,除了这些因素外,新朝建立后要休养生息,恢复经济,这些都要依靠商人们,只要在新朝进攻时商人没有竭力帮助旧朝,新朝也不大会对其动手。

甚至说待新朝的势力在城内站住了脚步,送点银子粮食等等,可能还会得到赏赐等等,这种在历史上并不少见。

当然了,也不排除,敌人进城就烧杀劫掠等等,但商人因为其流动性和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中理念,就会对这种很敏感,可能敌人还未到他们就逃走了。

兵荒马乱,找个地方重新落脚就是了,凭借着藏好的银子很容易东山再起的。”

……

“那你们有过为什么百姓在国家即将灭亡时,大多都是选择逃亡而非抵抗呢?”

崇祯见众人分析的差不多了,再次抛出一个问题:“按理说,一个国家的人口数以千万计,敌人进攻的军队也就是十几二十万,远的咱们就不扯了,就以我大明一朝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