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作品
第2737章(第2页)
刘宗周立刻给出了答案,心中已经明白了皇帝为什么要将国学学子全部充入胥吏之中了。
“朕再问问诸位,如果你们是普通百姓,在从基层出身且通过考试晋升的胥吏和新科进士面前,你们会选择哪一位当知县?听清楚朕的前置条件!”
“胥吏!”
“胥吏!”
“胥吏!”
……
群臣在沉默了几息之后纷纷开口了,凡是开口的都是选择了胥吏。
这和皇帝的压力没有关系。
进士代表着读书还行、文采也还行、脑子灵活、刻苦钻研,至于说处理政务的能力不好说。
而一个能通过考核的胥吏,其他朝不好说,但在皇帝这里,那就代表着能力、德行都是上上之选。
百姓对县里的要求又不高,勤于政务、没有同流合污、少点压迫和剥削、为百姓做主等,这就足够了。
至于说带着百姓致富等等,这离他们有些远。
一个纸上谈兵的书生和一个在下面做了多年事情的胥吏,选哪一个是一目了然了。
一个县几万人,就让一个读书人去治理,他能懂啥?
十指不沾阳春水、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六畜不辨七事不明,这样的人你能指望他们知晓百姓疾苦?
若是负责赋税、户籍、司法倒也罢了,可若是负责河道、水利、治灾等等,一个决定可能就事关数万百姓的生死。
“很好,看来诸位都是明白的,既然明白,那又为何反对?”
“以后都是胥吏出身,谁看不起谁?”
“他们手段再隐蔽,还能有锦衣卫专业?”
“甭跟朕说知县是负责掌控方向的,具体的由下面的胥吏去做,你连最基本的都不懂,掌控的方向就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