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子草 作品

230 第 230 章(第2页)

但组织部门推荐的局长副局长人选,都不让人满意。

好几个都是熬资历的关系户,报纸文件上的官话一套一套的,真让他说点有用的就开始支支吾吾,说不到点子上。

这个叶满枝虽然有点滑头,但至少是科班出身,真正从基层一步步干上来的。

能看到问题,也敢说几句真话。

叶满枝不知领导心中所想,反正她已经打定了主意,走出这间办公室就装傻不认账,因此她有什么说什么。

比较委婉地指出了几个问题。

滨江现在的轻工业,别说跟北京上海天津比了,连省内其他地区都要赶上来了。

她平时的精力都放在自家单位,对市里其他工厂的情况并没有太深入的了解。

饶是如此,她仍然不紧不慢地讲了半个钟头。

彭静云对此没给出任何评价,颔首说:“叶主任先回吧,你提的问题我再考虑考虑。”

叶满枝与对方告辞,离开了办公室。

*

四月初,市革委会发出通知,成立滨江市革委会轻工业局,任命叶满枝同志为局长,张百能等四位同志为副局长。

一石激起千层浪。

拖拉了好几个月的轻工业局居然真的成立了?

以后全市所有轻工企业,包括造纸、食品、家电、发酵工业、日化、制笔、轻工机械、玻璃搪瓷、电光源、木材、军工配套等等,全都要由市轻工业局归口管理。

各企业领导要跟归口单位处好关系了。

而轻工业局的第一任局长是谁呢?

居然是叶满枝!

叶满枝在滨江工业系统内是个名人,大家给她的评价比较统一——特别能干一女的。

但是,她再能干也只是个企业负责人。

凭啥让她当市轻工业局的局长啊?

以前跟叶满枝平级的那些人,心里都开始冒酸水了。

从前大家都是兄弟单位的领导,平起平坐,称兄道弟,结果这女的突然窜上去当了主管领导,这谁心里能舒坦?

曙光厂这两年发展得还不错,但我们也挺好呀,曙光厂有啥了不起的?

不就是得了一个全国先进集体吗?

……

好吧,这个确实是比较厉害的。

一年到头,全省只评出一个全国先进集体。

只凭这项荣誉,叶满枝坐上局长位置还是有些说服力的。

外人还只是看热闹,而对曙光厂来说,这个任命无异于一场地震了!

田春山离开的时候,大家虽有不舍,但是并没觉得厂里离不开他。

可是,叶满枝在厂里呆了近十年,继任一把手以后,带着曙光厂一步一个台阶,连全国先进集体都拿到了!

对很多人,尤其是刚进厂的年轻职工来说,叶主任是厂里的主心骨。

如今市里要把叶满枝调走,不少人都慌了神。

苗素芬拉着她的手说:“叶主任,你咋说走就走呢?”

“我不走你们咋进步啊?”叶满枝开了句玩笑,又说,“咱们曙光厂干出了成绩,所以老田和我接连被市里调整了。这是上级对大家的认可!同志们照着这个势头继续发展下去,肯定错不了!”

“你这一走,我都不知道以后怎么办了!”

“那有啥,曙光厂归市轻工业局管理,你有事没事都可以去我那里坐坐。”叶满枝笑道,“我参加工作以来,一大半的时间是在曙光厂度过的,我肯定也要时常回来。”

她单独找康健和黄河谈了话。

曙光厂刚做出成绩,被全国多家媒体报道过,现在正是巩固成绩的时候。

为了让曙光厂平稳过渡,她已经向组织部门推荐了康健和黄河担任一二把手。

当初曙光厂建厂时的班子成员,就只剩康健和黄河了。

希望他俩能带着曙光厂继续高速前进。

“为广东和天津仿制的生产线,已经提前收了人家的定金,这是省际合作,关乎本省的信誉,所以仿制工作一定不能停,遇到啥困难可以来轻工业局找我。”

任命还没下来,但两人都点头答应了。

叶满枝又找了潘昆仑,“潘主任,我离开前,帮你提个总工吧?”

以前由康健兼任厂里的总工程师,如果康健当了一把手,再由他兼任就不合适了。

潘昆仑却摇头说:“算了,我就在设计室待着挺好,别太扎眼。”

叶满枝叹气道:“那就等时机成熟的时候再说。”

她与康健快速交接了工作,在食堂吃了一顿欢送宴,来者不拒地与每个人碰杯,喝得酩酊大醉后,挥手暂别了昔日的战友们。

……

叶满枝喝多了,回家抱着吴峥嵘哭了一通。

“呜呜呜,我的青春热血全都洒在了曙光厂,居然就这么走了……”

吴峥嵘黑着脸给醉鬼洗澡,还不忘吐槽:“这话说的,好像你被贬去了哪个穷乡僻壤。”

“哎,你不懂,我就是舍不得嘛!”叶满枝抱着他的大脑袋乱揉。

“你去市里工作,对曙光厂利大于弊,”吴峥嵘将头上作乱的手拿开,“曙光厂在市里没有能说得上话的领导,在争取资源这方面比较吃亏。你当了主管部门的领导,对曙光厂反而是好事。”

叶满枝果然被这番话激励到了。

“你说得对,等我去轻工业局好好修炼一下,以后就能给曙光厂撑腰了!嘿嘿!”

叶满枝借着酒劲放纵了一下下。

次日一早就整装出发,神清气爽地去新单位报到了。

轻工业局与市第一工业局的办公地点在一处,都是原工业局的老楼。

第一工业局占用了一楼,而二楼三楼则留给了轻工业局。

局里的一正四副五个局长,只有叶满枝和张百能到任了。

与张百能简单交流以后,叶满枝先回了自己的办公室。

之后的工作要如何开展,她心里其实还没什么谱。

轻工行业发展迟滞,不是成立一个轻工业局就能立竿见影的。

对于全市的轻工企业,她得先花些时间摸摸底。

在办公室里坐了一上午,叶满枝按照在曙光厂的习惯,拉开大门就喊了声“薛主任”。

办公室主任薛雅琴立即“哎”了一声,从屋里跑出来。

她心里还有些诧异,这叶局怎么在走廊就喊上了?

“薛主任,各科室人员配置怎么样?都到齐了吗?”

“大部分都到齐了,但有的同志还在原单位做工作交接。”

“那你帮我安排两名熟悉基层企业的同志,我这几天要找几家单位进行调研。”

薛雅琴是常年在机关坐办公室的,对叶局这股子麻利劲儿还不太适应。

刚上班第一天,单位人手还没凑齐呢,领导就要出去调研啦?

她愣了两秒,连忙点头说:“我这就安排人手,不过,市里只给咱们局划拨了这栋办公楼和一些办公用品,企业利润要等到下个季度才能上缴。所以,咱们的办公经费比较紧张,得等到七月份以后才能安排车辆。”

“什么车辆?”

“就,就自行车啊!”

叶满枝:“……”

她真是想多了。

还以为当局长能鸟枪换炮,坐上小汽车呢。

“车辆不着急,你先帮我安排一起调研的人手吧。”

她正要返回办公室,扭头却发现楼梯口站着个熟人。

她冲那人招招手,喊了声:“陈特冶!”

陈特冶听到声音,赶紧小跑过来,笑着与她握手:“叶局,以后要当你手下的兵啦!”

叶满枝在他手上拍了一下,“你手续办好了?”

“刚办完就过来找领导报到了!”

看着面前的老同学,陈特冶这心情真是太复杂了。

他跟叶满枝一直处于同一个系统内,他知道叶满枝发展得很好,当了曙光厂的一把手。

但他万万没想到,对方能当上轻工业局的局长啊!

老同学变成了他的顶头上司,这感觉可真够酸爽的。

叶满枝请他进了办公室,给两人都倒了水,“你来得正好,我想找几家企业调研一下,你在机关干了十多年,跟那些企业应该挺熟的吧?”

“大部分都打过交道,我陪你一起去看看也行。你想看哪方面的?”

“自行车、钟表和缝纫机的职工总数占了轻工行业总人数的15%,先可着这三个行业看吧,另外食品和一些短线产品也得看看。”

两人交谈的时候,办公桌上的电话倏地响了起来。

对面是市革委会办公室的,据说滨江利华食品厂的职工代表正在市里,请轻工业局尽快派人去一趟革委会。

叶满枝放下听筒,拧眉想了想问:“利华食品厂去年失火过吧?”

她对这事的印象挺深,时隔十年,继滨江第一食品厂之后,市里又有一家食品厂失了火。

“对,整个厂子都烧没了。”陈特冶问,“市里是不是让你去开会?”

“嗯。”

“这事你得掂量掂量,”陈特冶说,“我今早刚从革委会过来,他们厂的职工在门口堵大门呢!”

“堵门干什么?”叶满枝疑惑道,“他们灾后重建得有大半年了吧?”

“关键是建不起来!利华是老厂,厂址就在居民区里,之前就年年有居民反映,要求厂子搬迁。这次利华厂被烧得干干净净,居民怎么可能让他们在原址上重建?”

“那就在其他地方划一块地,选个新厂址啊。”

陈特冶摇摇头说:“不行,省里去年下发了文件,要求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不允许在城市里新建工厂。利华厂可以在原址重建,但不能另外找地方盖厂房。”

“……”叶满枝皱眉问,“总不能因为居民阻止,就不建厂了吧?双方可以好好协商嘛。”

“不光是居民的问题,还有市里的问题。重新建厂不得投资嘛,利华厂被一把火烧没了,设备、厂房、产品啥都不剩,他们哪有钱重建?那不是得市里拿钱吗?但这笔投入太大了,市里不想往食品厂投钱,有人提议将人员分流到其他食品厂,而利华厂就不再重建了。”

叶满枝:“其他食品厂也冗员吧?哪个厂能接收几百名职工?”

“对啊,所以事情就卡住了,除非市里出钱,否则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现在利华的职工动不动就去市里扯横幅,市领导都头疼得很。”陈特冶问,“咱们局里现在没钱吧?”

“没有。”叶满枝起身说,“没钱有没钱的办法,走吧,先去市里看看情况。”

这兴许能成为新工作的突破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