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宏伟的天安门广场(第2页)
金水桥建于明朝永乐年间,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建),分为内金水桥和外金水桥。内金水桥位于故宫太和门前广场内的金水河上,结构为五座并列单孔拱券式的汉白玉石桥;外金水桥位于外金水河上,结构为七座三孔拱券式的汉白玉石桥。天安门前设有五座外金水桥,正中间的名为御路桥,古时只有皇帝可以通行,御路桥两侧为王公桥,仅供宗室亲王通行,东西两端为品级桥,仅供三级以上官员通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外金水桥均向群众开放,成为游客参观天安门、故宫、中山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等景点的重要通道。
人民英雄纪念碑建于天安门广场中心区,位于天安门南约463米,正阳门北约44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是为了纪念为国家和人民牺牲的英雄而建造的。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建造人民英雄解放碑的提议,并于1949年9月30日的奠基仪式上,周恩来总理致辞,毛泽东主席亲自铲土为纪念碑奠基。1951年,中国建筑师梁思成向彭真市长阐述了对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理念,1952年4月,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正式成立,该委员会包括建筑设计、雕画史料编审、结构设计以及施工委员会,集中了当时全国极具权威性的史学家、建筑师与艺术家。同年8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动工,并确定了碑上8个浮雕主题,分别为《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和《胜利渡长江》。1958年4月2日,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竣工后成为党和人民纪念先烈的地方。
毛主席纪念堂位于纪念碑南侧,门额上悬挂有华国锋题写的“毛主席纪念堂”金字匾额。毛主席纪念堂的全部工程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于1977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周年时正式对外开放。纪念堂的一楼分为3个部分,北大厅是举行纪念活动的地方。北大厅中央是毛主席的汉白玉坐像,坐像后面是一幅巨型绒绣祖国山河图。瞻仰厅中央是毛主席的水晶棺,水晶棺放在黑色的花岗岩棺床上,水晶棺内安放着毛主席的遗体,遗体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南大厅北面的墙壁上刻有毛主席的诗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纪念堂北门和南门外各有两组人物群雕,四组雕塑中共有62个人物,是由来自全国18个省的100多名雕塑家共同完成的。
人民大会堂坐落在广场西侧,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而建。1958年破土动工,1959年国庆前完工,是五十年代十大建筑之一。人民大会堂平面呈“山”字形,中央最高处46.5米,是天安门广场中最高的建筑,它的建筑面积超过了故宫的建筑面积。大会堂四周共有廊柱134根,其中东侧正门有廊柱12根,每根高度25米,直径2米,均用天然大理石镶砌。门额上国徽直径4米,重达2吨。人民大会堂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南部为全国人大会办公区;中部是万人大礼堂,可容纳一万人举行会议;北部是宴会厅,可容纳五千人的宴会和一万人的酒会,是我国最大的宴会厅。
中国国家博物馆坐落在广场东侧,2003年2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馆名由江泽民同志题写,是五十年代十大建筑之一。国家博物馆的南半部是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面的基本陈列是“中国通史”,时间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开始,一直到清王朝灭亡;北半部是中国革命博物馆,里面收藏的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和现代文物。其中珍品有: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奏折、清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开国大典时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等。
天安门广场不仅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每天清晨的升国旗仪式和每天日落时分的降国旗仪式,是天安门广场最庄严的时刻。看着朝霞辉映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或是在夕阳余晖下缓缓降落,心中升腾的是激昂与感动,是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无数游客从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赶来,只为亲眼目睹这一神圣的时刻,感受国家的尊严与荣耀。
此外,天安门广场还是国家庆典、盛大集会以及外事迎宾的重要场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等重大活动都在这里举行。这些活动彰显了国家的实力与成就,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风采与形象。
探寻北京天安门广场,就是探寻中国的历史与未来,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力量。它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屹立在中华大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无论是庄严肃穆的建筑,还是那飘扬的五星红旗,都在诉说着中国的故事,传递着中国的声音,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深刻体会到国家的伟大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