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老僧 作品

第157章 大汉发财

正寒暄着,申金便如一阵风般刮了进来。

进来后,不等坐下,直接便从桌上抓起糕点往嘴里塞。

蔡琰也跟在申金身后走了进来,嘴里还念叨着:“看你那饿鬼像,就知道你没吃午餐。我已经让轻风、细雨去给你热饭了,是午餐剩下的,别嫌弃。”

“有啥可嫌弃的。”管笃嘟嘟囔囔,含糊不清地说道。

轻风把管笃的茶给端了过来,申金也不管烫不烫,便大口喝了起来。

没有人说话,就这么看着管笃在那儿狼吞虎咽。

一盘糕点都入肚之后,管笃才嘿嘿一笑,对着蔡琰说道:“我先垫点。”

然后马上便将目光投入蔡成。

“恩师能醒来太好了,大汉又有主心骨了。”

刚刚他洗澡之时,轻风就在屋外给他讲蔡成是如何醒过来的。

管笃又把目光投向刘协。“恩师就是偏爱小师弟。小师弟一回京,恩师就醒来了。”

“我不是小师弟,我是三师兄。”刘协抗议道。

“哈哈哈哈——”又是一阵开怀大笑。

“说说吧,什么事能让你如此急着赶路。”蔡成问道。

“哈哈,我是因为太高兴了,想尽快和内阁、兵部分享快乐,所以才快马赶了回来。谁知道,出偃师后,马腿一软,把我摔了下来,正好摔在一个水坑中,衣服也破了,身上也臭了。”

“没问你身上是怎么臭的,问你的是什么事让你如此急迫。”郭嘉没好气地说道。

这些年来,兵部的所有人都对管笃不满。

海军只有他一人掌握,别人连问都不许问。

哪怕是给海军的补给,都是赵宝麾下专门为海军配属的运输大队负责运送。

听到郭嘉如此一问,管笃“哈哈”大笑,一边笑,一边站起来说道:“大汉发财了!日后再不愁国库不足了!各个军团又可以恢复一日三餐了!亏欠治安军的津贴,也可以全部补发了。”

蔡成闻之一愣。

这五年,大汉已经穷成这样了吗?连治安军的津贴都开始亏欠了?

可其他人的注意力都在“发财”两字上。

“快说,发了什么财?到底有多少?”

管笃平复了一下自己的激动,重新坐下。

“说来话长啊。你们不是怪我不把海军交给兵部吗?告诉你们,我是担心兵部的压力太大,从而阻止海军的行动,才以‘大帅之令’搪塞你们的。

“告诉你们,只要有海军,大汉日后钱粮不愁。更多、更大的行动已经准备展开了。

“恩师,诸公,且听我详细道来。”

管笃看了一眼坐在一旁的蔡琰。“文姬小姐,给我热的饭菜暂时不要端上来了,等晚餐一起吃吧。”

蔡琰想说什么,可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点头,重新坐下。

刘协已经准备记录了。

申金也不急着去军事学院考察典韦、许禇二人,静静地站在蔡成身后,想听听海军的故事。

事情还要从蔡成入京时,各兵种的将领都来了京都后说起。

各军团都在制定着后续的战略,唯有海军被蔡成阻止,反而和管承、骆边、于敬、胡战等人私下密谈了很久很久。

其实,那是蔡成在给海军布置下一步的任务。

管笃这么一说,蔡成也想起了这回事。

尽管那时海军的舰船还远远不够,大大小小加起来,还不到百艘战舰,汉海舰队也还没有组建。

但是,蔡成还是把对海军的长远规划,以及海军后续的重大任务,都给管承等人做了详尽的讲解,还把亲自撰写的《大汉海军发展规划》交给了管承,让他回去后和刘奇一起,好好研究。

谁知道,管承返回海军未久,管笃就来到海军,告诉了管承、刘奇等人京都发生的变故。

管承、刘奇等人一听到大帅被人下毒,顿时就要起兵,可被管笃给劝住了。

管笃告诉他们,如果半年内还查不出下毒之人以及背后黑手,那就联合何山、张合、鲍信、张辽、太史慈、于禁、赵云、高顺、高览等人共同起兵,杀尽当年“兖徐犯青州”的所有参与者及其九族。

好在满宠办案得力,竟然没出三月,就把参与谋划给蔡成下毒之人全部缉拿归案。

虽然还少了一个出谋划策之人,可毕竟安抚了护民军的情绪。

否则的话,除最早在青州便支持蔡成的世家大族,以及如颍川荀氏等个别的世家大族,大汉北方的其他世家大族估计会被护民军给屠光。

听到管笃此言,朱儁、皇甫嵩、郭嘉、戏忠四人脸色都开始泛白。

太吓人了。

如果刑部没抓到凶手,这大汉天下还真要人头滚滚、血流成河了。

而且,他们还非常清楚,护民军真要起兵报仇,这世间没人能够拦得住。

没看何山在一旁波澜不惊的模样吗?

他肯定也是谋划者之一。

此时,他们才知道蔡成在护民军的威望到底有多高。

那时的护民军,除几个个别将领外,其他全部将士都来自青州。

那可是代表着对蔡成感恩涕零的千千万万青州农户。

朱儁老爷子内心已经在念叨,等有空,一定要请王允、满宠好好吃喝一顿,以感谢他们能及时抓捕了凶手。

护民军各兵种、各军团,在刑部抓到凶手之后,才慢慢平和下来,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而海军也在接到兵部“毒害大帅的凶手已全部捕获,并在公审后全部处死”的通报后,开始执行蔡成布置的重大任务。

第一个任务便是:五年内,将整个瀛州收归大汉。并于瀛州找到金矿和银矿。

刚刚听到这里,戏忠就叫了起来。“瀛州有金矿、银矿?”

“当然有,而且还很多。”管笃自豪地说道。

“这样的好事,为何不告知兵部?”朱儁有些不解。

“本想告诉兵部的,可那时雍凉反叛,天下不安。雍凉又是大旱,已经从青州调集赈灾物资了。

“而且那时兵部刚刚组建,军事学院也刚刚开张,东有曹操、南有孙策、西有羌胡、北有鲜卑……天下那么多事等着内阁和兵部,我哪里还愿意让你们操心这事?自然是我一个人担了下来。

“反正此时成与不成,都不会引起天下的注意,更不会造成什么不好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