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搜身(第2页)
黄判官立马又道:“既然如此,立刻把所有考生看起来。立刻搜身!”
他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立功的机会。
“等下,还有一处疑点。”真金又说。
“哪里这么多疑点?很明显,是考生私自夹带特制墨锭,故意纵火。纵火犯定然就在这些考生中间,跑不了了。”黄判官又道。
“这个纵火犯,怎么保证一定会引燃呢?加入硫黄粉之后,墨迹虽然变成了易燃之物,但烘烤之时,怎么就能保证一定能够引燃呢?火神行事,一定要滴水不漏才行。”
张择端想了想又道:“考生入场,都会自带烛笼,如果不行,烛笼在手,放火还有后手。”
烛笼是一种防风铁架蜡烛台,小巧轻便,携带方便。
本来烛笼是为考生书写照明之用,当然,用来纵火更是方便。
想到这里,真金叹道:“是了,搜身。”
起火之后,考场也进入戒烟状态。
任何考生以及考官都还是被锁在院内。
当下,正好展开调查。
首先便是搜身,可搜身之事,对于这些文人士大夫来说,简直比严刑拷打还要难以接受。
在进入考场前,他们已经是被搜身完毕。
大宋最对读书人最是井中。早年,宋太宗认为入考场需要解衣搜身的办法不妥,是对考生的尊严的侮辱。
因此,这办法曾经有一段时间废止。
但后来科考中作弊事件多发,又不得不恢复了解衣搜身。
解衣搜身的过程中,禁止考生携带任何书物入场,甚至连考生包裹笔墨纸砚用的纸张,也一律限用青纸,以防用色纸来做小抄。
既然入场前已经搜了个体无完肤,考生们听到还要搜身的时候,立刻炸了锅。
“怎么还要搜身?难道你们查案便只会搜身,不知动脑?”
“无能蛀虫,看守考场不力,反倒是怀疑我们,无用!无能!无耻!”
“你们不妨直说,我们都是纵火犯,把我们全抓了去!”
“对,我们是纵火犯,我们就是想烧掉这十年寒窗的辛苦,烧掉未来的大好前途!”
“要搜就搜,看看第二天,汴梁人是怎么笑话我们朝廷?”
能来省试的人已经各地举子,无不出口成章,骂起人来也是刻薄刁钻。
一时间,吵得已经是乱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