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许多人都逃不过原生家庭(第2页)
其实这不是个人的失败,而是原生家庭的“行为模板”太顽固,就像老木匠教徒弟,哪怕徒弟后来想创新,握刨子的姿势还是和师傅一个样,那些重复了十几年的动作,早已成了身体的记忆。
但“逃不过”并非等于“被注定”。就像河流能冲出新的河道,人也能在原生家庭的影响中撕开裂缝。有人发现自己总在亲密关系中过度讨好,开始刻意练习“说不”:伴侣要求陪逛街时,会说“我今天有点累,下次吧”,虽然说完会紧张很久,但慢慢发现对方并没有生气;有人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太严厉,每次想发火时就先深呼吸十秒,走到窗边站一会儿,回来后换种语气说“我们一起看看哪里错了”。
这些微小的反条件反射,就像在旧轨道旁铺新铁轨,刚开始很艰难,但走的次数多了,新轨道就会越来越清晰。
打破原生家庭的影响,关键在于“看见即改变”。很多人被原生家庭困扰,不是因为无法摆脱,而是没意识到那些痛苦的根源。就像有人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却不知道那是童年时父母忙于生计,很少抱他导致的安全感缺失;有人总在独处时感到恐慌,却没发现那是小时候被独自锁在家里的阴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当我们能清晰地说出“我现在的暴躁,其实是因为小时候每次哭都会被父亲打骂”,改变就已经开始,就像找到伤口才能上药,看见问题的根源,才能针对性地修复。
更重要的是“重建自我认知”。被否定长大的人,可以每天写下一件“今天我做得好的事”,哪怕只是“按时起床”;习惯自我苛责的人,可以对着镜子说“你已经很努力了”,一开始可能觉得别扭,但说得多了,心里的坚冰就会慢慢融化。
这些做法看似简单,实则是在给内心的储蓄罐“补存”,用新的肯定,覆盖旧的否定;用刻意的接纳,替代习惯性的批判。就像在老树上嫁接新枝,虽然老根还在,但新枝能长出不一样的花。
原生家庭的影响,终会在自我和解中变得柔和。我们不必强迫自己原谅,但可以选择放下:放下对父母的完美期待,接受他们也是被原生家庭影响的普通人;放下对“必须摆脱”的执念,承认那些经历塑造了现在的自己,好的坏的都是一部分。
就像有人在父亲去世后,才理解他当年的严厉,是因为爷爷也是这样对他的,不是为父亲辩解,而是明白“他不是不爱,是不会爱”。这种理解不是妥协,而是给自己松绑:不再用“为什么我没有好父母”惩罚自己,而是专注于“现在的我可以怎样爱自己”。
说到底,“逃不过原生家庭”更像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看见自己的伤口,提醒我们别把痛苦传给下一代,提醒我们终其一生,都是在学习如何做自己的理想父母。
那些原生家庭带来的阴影,或许永远不会完全消失,但我们可以在阴影旁边,种上自己的光,就像老房子的墙会留下斑驳,但新刷的白漆能盖住旧痕,阳光照进来时,屋里依然明亮。
喜欢直击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