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小人最爱惹是生非(第2页)
部门里两个主力同事合作项目很顺利,就有人私下跟其中一人说:“我瞅着搭档最近跟领导走得挺近,你这部分功劳可别被他占了去”。
他们害怕“所有人都和睦相处”,因为这会让自己失去被需要的理由,于是不断抛出类似的猜测,用怀疑瓦解信任。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投下石子,他们需要持续的涟漪证明自己的影响力。
这种破坏欲背后,是对“被孤立”的恐惧,通过让所有人都陷入相互猜忌,自己反而能成为“唯一安全的倾诉对象”。
这种破坏欲还体现在对“规则共识”的消解上。业主群里明明约定“晚十点后禁发广告”,有人偏在十一点发代购信息,被提醒了就说“就发一条怎么了,这么较真干啥”;公司规定“请假需提前三天申请”,有人临时有事要休假,就跟领导说“同事上次不也是当天请的假吗?凭啥我就不行”。
表面看是不拘小节,实则是通过挑战规则制造混乱,再在混乱中建立自己的特殊通道。一个总以“忘了”为借口迟到的人,本质上是想测试制度对自己的宽容度;一个常在家庭聚会上说“家人做菜太咸”“晚辈成绩不行”的亲戚,实则是想享受“别人不敢说只有我说”的特权。
,!
惹是生非的行为模式,往往带着“低成本高回报”的算计。比起通过实干获得认可,制造矛盾的成本要低得多,几句闲话、一个眼神、一次拖延,就能搅动全局。而回报却可能十分可观:小区里有人想让物业把绿化带改成停车位,知道反对的人多,就故意在业主群里说“负责人家的亲戚开了建材店,说不定想趁机承包改造工程”,搅得人心惶惶,最后物业为了平息争议,竟默许了他先划一个车位;车间里有人嫉妒同事拿了季度奖金,就散播“他那批货其实有瑕疵,是质检睁了眼”的谣言,害得对方评优被搁置,自己则趁机接手了重要订单。
这种“低成本”特性,让小人对惹是生非形成路径依赖。他们清楚,大多数人面对琐事纷争会选择退让,因为“不值得浪费时间”,而这恰恰成为他们得寸进尺的理由。就像街头的碰瓷者,算准了车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用微小的投入换取利益。
但这种算计也存在反噬风险。过度的惹是生非会逐渐消耗他人的耐心,最终让自己陷入“无人信任”的困境。楼上住户总在背后说邻居坏话,今天说东家夫妻吵架,明天传西家孩子早恋,时间久了,大家见了他都绕着走,连快递员都知道“给那户送件别敲门,放门口就行,他家爱打听”。
办公室里总有人挑拨同事关系,最后部门调整时,没有一个团队愿意接收他,只能被调去做边缘工作。就像反复敲响的警钟,次数多了便会失去警示作用,小人的频繁冲突最终会让所有人麻木,甚至主动屏蔽其存在。
值得深思的是,惹是生非的土壤,往往存在于“规则模糊”或“奖惩失衡”的环境中。一个没有明确值日表的宿舍,更容易为“谁该倒垃圾”吵翻天;一个缺乏监管的小型作坊,总有人靠打小报告获得老板青睐。
当“认真做事的人吃亏,挑拨离间的人获利”成为潜规则,小人的行为就会被无形鼓励。反之,在规则清晰、奖惩分明的环境里,惹是生非会因“收益低于成本”而自然减少。
因此,看待小人的惹是生非,不能仅停留在道德批判,更要审视其背后的环境诱因。就像潮湿的角落容易滋生霉菌,当一个群体缺乏明确的规则共识、正向的激励机制和畅通的沟通渠道,“惹是生非”就会成为部分人的生存选择。
改变这种状况,既要对刻意制造矛盾的行为保持警惕,更要通过建立清晰的秩序、倡导理性的沟通,压缩是非滋生的空间。
喜欢直击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