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高学历不等于高素质(第2页)
社会对学历的过度解码,让一些人忘了素质才是底色。相亲角里,家长拿着女儿的博士学位证书,对前来问询的男士说:“我女儿是名校博士,脾气大点怎么了?娶回去是光宗耀祖。”结果女儿和对方见面时,因为服务员上错了菜而大发雷霆,让对方落荒而逃。
社区里,退休教授因为邻居家的小孩在楼道里跑跳,连续三天往对方家门口扔垃圾,居委会调解时,他振振有词:“我是搞研究的,需要绝对安静,他们不懂尊重知识分子。”邻居们不知道的是,这位教授年轻时,曾因为在图书馆占座和管理员吵过架,三十多年过去,学历更高了,戾气也更重了。
高学历者的素质塌陷,往往会引发连锁反应。环保领域的专家,在公开演讲中呼吁大家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自己却在会后让助理把没喝完的矿泉水整箱扔掉,理由是“带回去太重”。这段视频被发到网上后,很多网友说:“连专家都这样,我们何必较真?”
建筑设计院的高材生,为了让自己设计的大楼外观更惊艳,擅自修改了消防通道的宽度,施工方提出质疑,他拍着胸脯保证“出了事我负责”,后来这座楼因为消防验收不合格,迟迟无法投入使用,拖垮了两个投资公司。
这些案例背后,藏着一个朴素的道理:学历是加法,素质是底线。就像古籍修复师说的:“我招徒弟,先看他会不会洗手,连清洗文物时都能保持耐心的人,才配碰那些老纸页。”他带过的徒弟里,有本科毕业却能在修复时做到“一针一线不偏差”的,也有名校硕士因为嫌工序繁琐而把古画弄坏的。
修复文物如此,做人亦如此:真正的高学历,应该是让知识成为打磨素质的砂纸,而不是掩盖缺陷的遮羞布。
在图书馆的自助借还机前,曾见过最鲜明的对比:一位戴眼镜的博士生,因为机器卡了书,对着屏幕猛拍还骂骂咧咧;而旁边一个中学生,默默捡起他掉在地上的借书证,轻声说:“叔叔,你的证掉了,机器可能只是需要重
启。”
这个瞬间让人明白:教育的终极考场,从来不在成绩单上,而在电梯里会不会按住开门键等别人,在食堂打饭时会不会对阿姨说谢谢,在看到别人需要帮助时,会不会放下手里的重要事伸出手,这些细碎的选择,才是素质最真实的刻度。
当社会不再用学历给人贴标签,当学校把“学会道歉”“懂得体谅”当作和“学会解题”一样重要的课程,当每个人都明白“博士”“硕士”只是学习经历的证明,而不是待人接物的通行证,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所谓优秀,是既读得懂复杂的公式,也守得住简单的规矩;既拿得出亮眼的文凭,也放得下无谓的傲慢。这不是对高学历的苛责,而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毕竟,能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从来不是知识的多少,而是懂得用知识去尊重每一个人、珍惜每一份善意。
喜欢直击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