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钱我有颜 作品

第354章 奢侈品的柜姐都好拽呀(第2页)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奢侈品品牌会刻意给员工灌输“我们不是销售,是生活方式顾问”的理念,培训时强调“要让客户觉得你和他是同一阶层”,这种心理暗示,最终会转化为对外的优越感。

更复杂的是,奢侈品行业的供需倒挂,让柜姐手中握有一定的隐形权力。热门款包包需要排队?柜姐可以偷偷给熟客留货;限量款腕表要等半年?柜姐能帮你插队;甚至退换货这种本该按规则办的事,柜姐的态度也能决定流程快慢。

这种权力来自于品牌的饥饿营销,当商品变成求着买的稀缺品,销售者自然会从服务者变成筛选者。就像演唱会门票黄牛会坐地起价,当柜姐发现“你不买有的是人买”,态度难免变得傲慢。

有位消费者吐槽:她在品牌店想买一双热门款运动鞋,柜姐说“没货了”,结果转头就卖给了另一个愿意多买两件t恤搭售的顾客,这种看人下菜碟的权力,正是柜姐拽的底气之一。

但拽的背后,往往是不为人知的委屈。奢侈品柜姐的工作,远非光鲜亮丽四个字能概括:每天要站8小时以上,穿高跟鞋到脚肿;要记住上百款产品的材质、价格、产地,说错一个字就可能被投诉;遇到难缠的客户,被骂“狗眼

看人低”也要笑脸相迎!

有位柜姐在采访中说:“我们就像品牌的情绪垃圾桶,客户可以发泄,我们只能憋着。”这种长期的情绪压抑,会让她们在面对普通顾客时,下意识地用冷漠筑起防线,毕竟,少一点热情,就少一点被伤害的可能。

她们的拽,也是行业淘汰机制下的生存策略。奢侈品行业的流动性极强,能在一个品牌做满3年的柜姐不到3成。

为了不被淘汰,她们必须学会表演专业:不能对客户太亲近,否则会被说“试图攀附”;不能太热情,否则会被说“急于成交”;甚至连走路的姿势、说话的语气,都要符合品牌高冷的调性。

这种端着的状态久了,会内化成一种习惯,就像演员演多了霸道总裁,私下里也会不自觉地皱眉、扬下巴。

有位从奢侈品行业转行的人说:“离开那个环境后,我花了半年才学会自然地对人笑,之前总觉得笑得太灿烂会掉价。”

更值得深思的是,我们对柜姐拽的敏感,其实折射出社会对消费符号的过度在意。当我们走进奢侈品店,潜意识里希望得到尊重,本质上是想通过柜姐的态度证明:“我配得上这里的一切”。

而柜姐的冷淡,恰好戳中了这种身份焦虑,就像学生怕老师说“你考不上好大学”,打工人怕老板说“你能力不行”,我们怕的不是柜姐本身,而是怕自己真的被划入低端人群。

这种焦虑在社交媒体时代被放大:有人因为柜姐态度不好而发帖吐槽,本质上是想通过网友的声援,找回被否定的自尊;有人故意在柜姐面前炫富,其实是想用消费能力,对冲内心的不自信。

但并非所有柜姐都是如此。真正专业的奢侈品销售,懂得尊重与高端并不矛盾。她们会主动为推门而入的顾客开门,会蹲下来为带孩子的妈妈介绍童装,会耐心给学生党讲解入门款和经典款的区别,甚至会提醒“这个款式可能不太适合你”。

这种服务背后,是对人的重视,她们明白,买得起的人值得被认真对待,暂时买不起的人也可能是未来的客户,而品牌的高端,从来不是靠贬低别人来彰显的。就像奢侈品的本质是“让人更自信”,而不是“让人觉得自己高人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