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善良的人最后会变得绝情
在小区门口,有位老太太最近成了街坊议论的焦点。.k·a¨n¢s·h¨u_j*u+n/.*n+e?t\这个曾经会把退烧药分给邻居、下雨时帮快递员看包裹的老人,如今面对邻居的求助,只会淡淡说一句“我没时间”。
有人说她变得冷血,只有熟悉她的人才知道,半年前她为了帮邻居担保贷款,不仅赔光了养老钱,还被对方指着鼻子骂“多管闲事”。
而更让她寒心的是,事发后她向自己一手带大的侄子求助,对方却以“怕老婆不高兴”为由避而不见,连电话都不肯接。
老太太年轻时在乡下住过三十年,总说“乡里乡亲的,伸手帮一把是本分”,可如今她常对着老家寄来的麦秸秆坐垫发呆,那是她当年用省下的口粮,帮邻居家孩子凑齐学费时,对方回赠的谢礼,如今却成了提醒她“善良要有底线”的信物。
从温和到疏离,她的转变像一面镜子,照出一个残酷的现实:善良者的绝情,往往不是天性的逆转,而是人性的丑恶反复碾压后的应激性结痂。
便利店有位店员曾是同事眼中的老好人。同事请假,他代班;顾客少付钱,他自己补上;连保洁阿姨的垃圾,他都会顺手带下楼。
他老家在偏远山村,父母早逝,是乡亲们你一碗米我一件旧衣把他拉扯大。工作第一年,他就把积蓄全给了村里的堂哥盖房,自己住着月租三百的隔断间,还总说“当年堂哥把唯一的升学名额让给我,这点钱算什么”。¨狐?恋+蚊¢学¢ ,吾?错′内`容~
这种无底线的善意,最终在一次盘点时爆发,因长期替同事承担工作,他负责的货架出现大面积缺货,店长追责时,那些受过他恩惠的同事集体沉默,甚至有人暗示是他监守自盗。
被辞退那天,他给堂哥打电话想借点钱周转,听筒里却传来堂嫂的声音:“城里工作丢了还有脸回来?当初就不该让你出去,留在村里种地多踏实。”
生活中从不缺这样的案例。在乡下,你帮邻居抢收了三季麦子,第四季没空去,对方就会在村口说你“进城后忘了本”。
你把外出打工攒的钱借给叔伯看病,催还时他们却拍着大腿喊“都是一个祖宗的,还能要你的血钱?”。
你响应村里号召,把旧屋改成乡村民宿带动增收,可分红时大家却偷偷开会,把你应得的那份分给了“更需要的人”,理由是“你在城里见过大世面,不差这点”。
善良的珍贵之处在于自愿,可当它被乡土的人情网缠住,付出者就成了被乡情绑架的长工。就像山里的泉水,本想滋养田苗,却被村民们用石头堵起来,只许自家的田埂引水,别家的土地哪怕干裂,也别想沾一滴。!兰·兰¨文^穴¢ .已¢发.布?醉~薪+璋¢劫\
当村里人习惯了你的善良,就会不自觉地抬高要求。第一次让你帮忙修屋顶,第二次让你给孩子凑学费,第三次没答应,你就成了“忘恩负义”的典型。这种递进式的索取,本质是对乡土情谊的慢性消耗。
有位在城里当老师的姑娘,每年暑假都回村支教,免费给留守儿童补课。起初村民们还送些鸡蛋感谢,后来竟有人直接闯进教室,让她给自家孩子洗校服,理由是“反正你闲着也是闲着”。
更让她寒心的是,她掏钱给教室装了空调,冬天却发现空调被村长家拉走了,对方还理直气壮:“你就夏天来用用,我们冬天烤火更需要电。”
直到她看到自己写满教案的笔记本,被孩子当成烧火的引子,才彻底明白,有些乡情,早已被自私蛀空,只剩“都是乡亲”的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