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钱我有颜 作品

第335章 为何都对城管避而远之(第2页)

改变是从去年夏天开始的。大学城门口划了片黄色区域,牌子上写着“便民服务点,早6点至9点开放”。

烤冷面摊主第一次把车推进黄线时,手都在抖,这是城管队员主动找他谈的,说“学生有需求,你们有难处,不如划个地方规范经营”。现在他的铁板旁边多了个垃圾桶,每天收摊前,会和其他摊主一起把地面冲干净。

那位年轻队员的执法包里,除了罚单和记录仪,还多了本《便民服务手册》,里面印着流程、合规摊位申请方式,甚至有免费的法律咨询电话。

上次他碰到那个卖菠菜的老太太,没再提没收,而是帮她填了“社区便民菜点”的申请表。老太太拿到许可那天,非要塞给他一把菠菜,说“洗干净了,能直接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

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些变化慢慢漾开涟漪。小区门口的早餐车回来了,车上挂着备案编号,城管队员来检查时,会先看看健康证是否过期,再叮嘱“煤气罐要定期检查”。

有次车主的车胎瘪了,还是队员帮忙推到了修车铺。“现在看见他们,不躲了。”车主擦车时,会笑着和巡逻的队员打招呼。

更让人欣慰的是,一些城市开始试点柔性执法。在老城区的巷子里,城管队员不再一味驱赶流动摊贩,而是联合社区统计商户信息,根据路段人流量划定经营时段,上学早高峰允许卖早餐,傍晚下班后开放小吃摊,前提是“垃圾自产自销,不占用消防通道”。

有个卖卤味的摊主说,以前每天像打游击,现在知道哪段时间能摆,反而更安心,“上个月还主动去办了健康证,心里踏实”。

还有城市推出城管服务站,临街的岗亭里不仅能领合规经营指南,还能借到扫帚、垃圾桶。

有次暴雨冲垮了路边的临时摊位,队员们没忙着开罚单,而是先帮摊主抢救货物,事后又协调社区提供临时避雨点。这组照片发到网上,评论区里有人说:“原来蓝制服也能让人觉得暖。”

南方的夜市改造更具代表性。过去城管与夜市摊主的拉锯战持续了十年,商户们今天被赶到街东,明天又聚到巷西。去年秋天,当地城管联合市场,把废弃的旧厂房改造成星光夜市,统一规划摊位、安装油烟净化器,甚至引入第三方公司管理卫生。

如今每到傍晚,霓虹灯牌次第亮起,摊主们在划定区域里有序经营,城管队员的巡逻变成了安全提醒:“注意电线别沾水”“收摊时记得拉闸”。

有个卖冰粉的姑娘,以前总被追着收保温箱,现在笑着给队员递冰粉:“加了葡萄干的,尝尝?”

北方的一个县城,城管部门给沿街商铺发了便民服务卡,卡上印着网格员电话,商户有占道卸货、垃圾清运等需求,可直接打电话协调。

有次一家五金店要卸一批水管,店主提前打电话报备,城管队员不仅帮忙疏导了临时停车区域,还借来警示锥围出安全区。店主说:“以前怕他们来,现在盼他们来,有困难找得着人了。”

让人忍俊不禁的是西部的城管小贩篮球赛。为了打破僵局,当地城管中队主动约战常来辖区摆摊的小贩们,在体育场打了场友谊赛。

穿蓝制服的队员和穿迷彩裤的摊主混编组队,抢篮板时撞在一起,下场后搂着肩膀喝矿泉水。

赛后有个卖袜子的摊主说:“以前见他们就跑,现在知道他们也爱开玩笑,罚我五十块钱时还会说,下次别摆路中间啊。”

更奇葩的是社区城管体验日。让小贩们穿上执法服,跟着队员巡逻一整天,亲身体验“刚劝走这边的摊主,那边又摆上了”的难处;同时让队员们推着小吃车,感受“半天没开张,还得提防罚款”的焦虑。

有个体验过执法的烤红薯摊主,第二天主动把车挪到了指定区域,说:“原来他们一天要跑三万步,比我还累。”

这种不再需要避让的相遇,或许才是城市管理该有的模样:规则有硬度,人心有温度,秩序与民生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里,找到最舒服的相处方式。

喜欢直击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