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鸡鸭同群是常态(第2页)
茶水间里,微波炉"叮"的一声打破沉默。80后主管刘姐盯着90后实习生的手机:"小周,上班时间刷短视频?"
小周慌忙锁屏:"刘姐,我在研究新的宣传方案......"
"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刘姐翻着白眼,"当年我们写方案,可不像你们净搞花架子。”
00后小陈抱着咖啡路过,被刘姐叫住:"团建别总请假,要学会融入集体。”
"我真有急事......”
"现在年轻人,就是吃不了一点苦。"刘姐转身时,小陈对着她的背影比了个中指,却不知自己的转正申请已被批注"缺乏团队意识"。
更荒诞的是,公司推行"快乐工作法",要求员工每天上班前集体跳广场舞,拒绝者扣发全勤奖。
敦煌莫高窟的修复室里,德国专家汉斯指着壁画呵斥:"这些修复方案完全不专业!”
中国技工老陈握紧刷子:"我们祖辈就是这么补色的......”
"你们那是破坏文物!"汉斯摔下图纸。而在展厅外,导游正用英语向外国游客介绍:"这些壁画能保存至今,全靠西方科学技术。”
角落里,老陈的徒弟偷偷把祖传的矿物颜料配方塞进了垃圾桶。
更讽刺的是,某旅游公司推出"莫高窟修复体验游",游客穿着仿制的古代服饰,在专业壁画上随意涂鸦,美其名曰"沉浸式文化传承"。
社区微信群里,消息提示音炸成一片。"外地人就该滚出小区!"业主群里突然跳出一条语音,"上次垃圾没分类的肯定是他们!”
新搬来的租户小王颤抖着打字:"我一直按要求分类......”
"装什么无辜?"群主秒回,"你们外地人就是素质差。”
更夸张的是,某小区成立"本地人权益保护协会",制定奇葩规定:外地住户禁止在公共区域说方言,违者罚款;本地居
民举报外地人"不文明行为",可兑换鸡蛋。
千年之前,庄子笔下"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图景,本是对质朴生活的浪漫想象,却在现实中异化为群体隔阂的遮羞布。
当宗族以"传统"之名行倾轧之实,当职场用"协作"口号掩盖权力博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间的利益冲突,更是人性中根深蒂固的排他本能在作祟。
《史记》中"鸿鹄与燕雀"的比喻,恰似当代社会的镜像,认知与阶层的差异,却因傲慢与偏见,沦为互相攻讦的武器。
反观《礼记》描绘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其核心在于超越个体与群体的狭隘边界,以共情与包容构建命运共同体。
历史反复证明,无论是雅典城邦的民主辩论,还是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互鉴,真正的进步都诞生于差异的碰撞与融合。
而今天,当我们在写字楼的玻璃幕墙、乡村的阡陌小巷、虚拟的社交网络中,目睹无数"鸡鸭同群"的困局时,或许更需要重拾古人"和而不同"的智慧。
喜欢直击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