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作品

第704章 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非遗-天木陈香、河灯习俗、背杆(第2页)

宽城背杆:背歌起舞,民俗艺术的精彩绽放

历史渊源与艺术特色

宽城背杆俗称背歌,主要分布于宽城满族自治县宽城镇北村。它始于清朝,兴盛于民国至上世纪初期,2007年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宽城背杆既有民间舞蹈的细腻之处,又有粗犷豪放的特点,是一种集戏剧、舞蹈、杂技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

宽城背杆的表演场面规模宏大,分工缜密。表演时,由身强力壮的男子背着特制的杆架,杆架上站立着儿童演员。儿童演员身着鲜艳的服装,扮演着各种戏剧角色,如孙悟空、猪八戒、穆桂英等。他们在杆架上做出各种惊险刺激的动作,如翻跟头、倒立等,同时配合着音乐和锣鼓的节奏,翩翩起舞。

传承现状与创新发展

宽城背杆的传承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年轻一代对传统艺术的兴趣不高、传承人才短缺等。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们组织了宽城背杆传承培训班,邀请老艺人传授表演技巧和经验,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传承人。

同时,宽城背杆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表演内容上,除了传统的戏剧角色,还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如卡通人物、动漫形象等,使表演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表演形式上,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灯光、音响等,增强了表演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三项非遗的共生与传承意义

文化共性与共生关系

天木陈香制作技艺、河灯习俗和宽城背杆这三项非遗虽然形式各异,但它们都深深扎根于宽城满族自治县的土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共同构成了宽城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

天木陈香体现了宽城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河灯习俗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宽城背杆则展现了宽城人民的勇敢、智慧和艺术创造力。三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传承和弘扬了宽城的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意义与未来展望

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通过传承这些非遗,我们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

在未来,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宽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力度。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和场地保障;学校可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培养青少年对非遗的兴趣和热爱;社会各界可以积极参与非遗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宽城满族自治县的天木陈香制作技艺、河灯习俗和宽城背杆,是宽城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这些非遗文化,让它们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