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作品

第697章 张家口市崇礼区非遗-黄金草画、根艺、泥塑、打柳子(第2页)

崇礼泥塑:红胶泥中的情感表达

传统技艺与材料特色

崇礼泥塑以本地红胶泥为主要材料,分为素、彩两类。制作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塑为主”,利用泥料原色,经过多道工序制作出各种造型;另一种是将红胶泥捶打、揉制,并加入纸棉絮增强可塑性后进行创作。红胶泥质地细腻,可塑性强,为泥塑艺术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作基础。

传承发展与创新实践

市级非遗项目泥塑艺术代表性传承人谢四光,是崇礼泥塑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他将当地庙会场景、农耕生活等风土人情与传说故事巧妙地融入泥塑作品之中,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同时,他还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构建了线上线下融合的创新模式。线下成立培训基地,与旅行社合作开发体验课程,让更多的人亲身感受泥塑制作的乐趣;开展“非遗进学校”等宣传教学活动,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为崇礼泥塑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打柳子:民俗表演中的欢乐旋律

起源传说与历史传承

打柳子是崇礼区唯一一个进入张家口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起源于本地的陶赖庙村,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最初,它依靠拍打柳棍为表演伴奏而得名,是崇礼特有的民俗表演形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打柳子代代相传,不断发展和演变,成为了崇礼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表演形式与艺术特色

打柳子的表演形式独特而热闹。男演员身披羊皮袄,头顶蜻蜓灯,背腰鼓,随着锣鼓的节奏敲鼓起舞,动作刚劲有力,充满了阳刚之气;女演员身着红绣服,手持白菜灯,边跳边唱,歌声悠扬婉转,舞姿轻盈优美。在表演过程中,演员们还会现场高声朗念打油诗为人道贺,内容多为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等祝福话语,营造出欢乐祥和的氛围。打柳子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崇礼人民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精神风貌的体现。

崇礼区的黄金草画、根艺、泥塑、打柳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崇礼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和传承这些非遗项目,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崇礼区的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