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保定市竞秀区非遗-北奇村音乐会、荀派京剧、羊毛彩秀(第2页)
传承与发展
荀派京剧自创立以来,传人众多,童芷苓、吴素秋、毛世来、宋德珠、赵燕侠、刘长瑜、孙毓敏等均是其中的佼佼者。当代一批年轻的荀派演员如耿巧云、管波、熊明霞、常秋月等,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们继承和发扬了荀派京剧的艺术风格,不断推陈出新,使荀派京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竞秀区,荀派京剧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与发展。相关部门积极组织荀派京剧的演出和交流活动,邀请荀派京剧传人走进社区、学校,为观众们带来精彩的表演,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荀派京剧。同时,也鼓励年轻一代学习荀派京剧,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荀派京剧爱好者,为荀派京剧的传承注入了新的血液。
羊毛彩绣:指尖艺术中的文化传承
羊毛彩绣技艺,作为竞秀区一项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绚丽的色彩,展现了指尖艺术的无穷魅力。
历史渊源与技艺特点
羊毛彩绣技艺传承于清末民国时期。1912年,大批绣娘四散归乡,绣娘王冬菊在宫中专职做羊毛刺绣工作,后将技艺传承给年仅十三岁的姚兰。姚兰将技艺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后又传给女儿吝素平,吝素平54岁时传艺给儿媳相文革。如今,相文革作为羊毛彩绣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打造了自己的品牌——相氏彩绣,并招收学徒,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
羊毛彩绣技艺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色彩艳丽、构图简洁、造型夸张、针法多样、绣工精致。在色彩的应用上,多使用强烈的对比色,使细腻的羊毛更加鲜艳明快、雅致大气、层次分明。刺绣的技巧根据不同的表现内容,一般以平针、乱针、打籽、盘锦、抽纱、堆锦、套口、勾针、空扎、砌花、割花、挖补、粘贴等为主,各种技巧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以绚丽多姿展现保定人文气息,使民间风格和宫廷审美得以完美结合。
创新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羊毛彩绣技艺也在不断创新与进步。第四代传承人相文革将羊毛彩绣技艺应用于羊毛衫与羊绒衫之上,以绣针引彩线,按设计制花样,将传统羊毛彩绣技艺与现代工艺巧妙结合,使传承百余年的羊毛彩绣技艺发扬光大。这种创新不仅满足了现代消费者对个性化、时尚化服装的需求,也为羊毛彩绣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同时,相文革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传授羊毛彩绣技艺,培养了一批热爱羊毛彩绣的年轻人。她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羊毛彩绣技艺,为竞秀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结语
北奇村音乐会、荀派京剧与羊毛彩绣,这三项非遗项目犹如三颗璀璨的明珠,在竞秀区的文化天空中交相辉映。它们承载着竞秀区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统,展现了竞秀区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在新时代,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保护这些非遗项目,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为竞秀区的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些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竞秀区的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