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作品

第680章 保定市满城区非遗-杆秤、糖画、寸跷、八大步、卍字灯阵

保定市满城区非遗:杆秤、糖画、寸跷、八大步与卍字灯阵的文化华章

在保定市满城区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璀璨星辰般闪耀,杆秤制作技艺、代氏糖画制作技艺、满城寸跷、少林大八步以及“卍”字灯阵,它们从不同维度展现了满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串联起过去与现在,让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新时代持续绽放。

一、杆秤制作技艺:精准与公平的千年传承

历史溯源:古老衡器的岁月印记

杆秤作为中国传统的计量工具,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在满城区,杆秤制作技艺历经数代传承,成为当地手工艺的瑰宝。过去,杆秤广泛应用于市场交易、家庭称重等场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工具,更承载着公平交易、诚信经营的文化内涵。

工艺特色:匠心独运的精细之作

满城区的杆秤制作有着严格的工序和精湛的技艺。选材是第一步,匠人会挑选质地坚硬、纹理细密的木材,如枣木、檀木等,确保杆秤的耐用性。接着进行刨杆,将木材刨成粗细均匀、光滑笔直的秤杆,这一步需要极高的耐心和技巧,稍有不慎就会影响秤杆的精度。定星是关键环节,匠人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准的判断,在秤杆上标记出刻度,这些刻度如同时间的刻度,记录着每一次称重的准确数值。最后安装秤纽、秤钩和秤砣,一套完整的杆秤便制作完成。每一杆秤都倾注了匠人的心血,是精准与公平的象征。

传承现状:现代挑战下的坚守与创新

随着电子秤的普及,杆秤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但满城区的杆秤制作技艺并未因此消逝。传承人王江等匠人坚守着这一传统技艺,他们不仅将制作技艺代代相传,还不断探索创新。一些匠人尝试将传统杆秤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制作出具有装饰性和纪念意义的杆秤,使其成为文化礼品,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同时,通过举办杆秤制作技艺展览和体验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这一古老技艺,为杆秤制作技艺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代氏糖画制作技艺:甜蜜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历史渊源:民间艺术的甜蜜传承

代氏糖画在满城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以糖为材料,通过熬糖、绘制等工序,制作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糖画起源于宋代,在民间广泛流传,是孩子们喜爱的甜食和艺术品。代氏糖画传承了这一传统技艺,并不断发展和创新,成为满城区独特的文化符号。

制作工艺:妙手绘就的甜蜜画卷

代氏糖画的制作过程充满了艺术魅力。首先,艺人将白糖、红糖和饴糖放入锅中,加热熬制,待糖汁变得浓稠、金黄时,便可以开始绘制。艺人手持铜勺,舀起一勺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如行云流水般勾勒出各种图案,有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也有神话人物、卡通形象。糖汁冷却后,一个晶莹剔透、香甜可口的糖画便完成了。整个过程需要艺人具备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每一幅糖画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文化价值:传统与现代的甜蜜纽带

代氏糖画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是民间艺术的瑰宝。在满城区的街头巷尾,常常可以看到代氏糖画艺人的摊位,吸引着孩子们和游客的目光。如今,代氏糖画传承人代雪松等积极推动这一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参加文化活动、开展糖画制作体验课程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糖画艺术,使这一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满城寸跷:轻盈舞步中的民俗风情

历史脉络:传统舞蹈的岁月沉淀

满城寸跷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起源于明清时期。它最初是民间在节庆、庙会等场合表演的舞蹈形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演。寸跷舞蹈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满城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